(一)八股文罪孽深重
八股文是一種特殊的文章樣式,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考試的範圍也隻限於四書五經,格式上要用對偶,遵循嚴格的“八股”形式。所以八股文從產生之初就弊端百出,它嚴重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選拔出的是沒有任何真實才能的庸才;八股文章流於形式主義,廢話連篇,缺少實用價值;同時,八股取士荒廢了無數讀書人的大好時光,他們所學的東西卻對國家的發展無益,這也是導致國家衰亡、文明發展滯後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明清以來進步的文人學者一直沒有停止對八股文的批判,清光緒二十七年正式廢除八股文,改考策論,在曆史上存在了五百多年的八股文走到了盡頭。對於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今天我們有必要對它的“功”與“過”有個清醒的認識,下麵先分析一下它的“罪孽”。
明清選拔人才實行的是科舉製度,八股文寫作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科舉考試又是讀書人成就功名、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要途徑,所以對於讀書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寫好八股文了,因而他們與八股文的關係最為密切,受到的影響最大,同時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首先,由於八股取士時隻從四書五經中出題,不能超出這個範圍,所以讀書人的讀書範圍也隻能是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書籍,不允許、也沒有時間再去讀其他方麵的書籍了。四書以及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是學作八股文必須讀的,此外,還有五經、唐宋八大家古文、唐詩、詩文、試帖詩等。讀書人最高的追求就是通過八股取士揚名天下,所以必須在這些書上下功夫。讀書人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在書房中“皓首窮經”,希望科舉時一舉得中。因此要學會寫八股文和寫好八股文,對於這些書,不僅要熟讀,而且還要倒背如流,即使很聰明的人,要想達到這種程度也需要很長時間。當然也就沒有時間再去讀其他方麵的書了。大多數的人一旦在科舉中成功,往往熱衷於官場中的爭名逐利,更不會去讀書了。隻有少數在青年時就考中的人,又喜歡讀書,才可能成為學識淵博的學者。或者還有極少數在科舉中落榜的書生,對科舉失望,於是潛心研究學問,讀了很多書,最後成為博聞強識的大學問家,如蒲鬆齡、曹雪芹等,但是,這樣的人如鳳毛麟角。
其次,八股文章的內容浮華空洞,多是脫離實際的陳詞濫調,因為讀書人不能發表自己的見解,隻能人雲亦雲,兼之抄襲成風,沒有任何實用的價值。很多書生在科舉中有幸被錄取,但是這些人對當時的國家政事一無所知,更不用說治國之道了。很多八股文章表麵看上去寫得很好,但仔細看內容都是一些空洞的廢話,而科舉考官一般隻看形式。這也和八股文命題的了無新意有關,四書五經的內容有限,能出的題目數量也有限,五百多年裏,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都作過題目,都被無數的士人作爛了,於是便出現了所謂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兩截,以及長或短、有情或無情截搭題等不勝枚舉的命題手法,斬頭去尾,語句不通,張冠李戴,亂點鴛鴦,無奇不有。於是考生也就瞎寫、亂寫,寫出的都是空疏俗濫的東西,毫無價值可言。
再次,明清的八股取士考生沒有年齡限製,多大年紀的人都可以參加。這對考生來說好像是公平的,卻又使一些讀書人為此浪費了一生的時間。學寫八股文要從兒童時就開始,到最後完篇已經很難。如果想寫好,在科舉考試中一級級考上去,那更是難上加難。幸運的人,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有僥幸考中的可能。倒黴的人,讀書讀到白頭也混不上半點功名。但是,對一些讀書人來說,做官、走上仕途的誘惑太大了,即使幾次幾十次沒考中,隻要有希望,他們就會一直考下去,不會去想其他的事情,社會文化領域也是一片死氣沉沉的局麵。
最後,八股文對讀書人的最大毒害是嚴重地束縛了他們的思想,扼殺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八股教育的教材隻是四書五經,滲透的都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內容有限。除此之外,八股文形式上要求答題的思路也要按照規定的程序完成,不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文章的內容要體現儒家的思想,要用儒家的思想解釋四書中的“義理”。文章中對四書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標準,就是要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不能超出這個範圍,否則就違背了要求,沒有自由發揮的餘地。還要入口氣,站在聖人的立場上、以聖人的身份對題目進行解釋和闡發。讀書人長期在這種思維模式和思想模式的嚴格訓練下,變得思維僵化,迂腐不堪,滿口的“之乎者也”,呆若木雞,一無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