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1 / 3)

楊經德同誌要我為他所著的《回族伊斯蘭習慣法研究》作序,這對我來講是個難題。因為,無論從我的文化學識還是從我對伊斯蘭法的了解來講,都無法完成此項重托。但是,我作為一名民族工作戰線上的老兵,有責任和義務對有誌於研究民族問題的青年學者給予熱情支持。從這點出發,我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閱讀了《回族伊斯蘭習慣法研究》一文。我被這篇文章深深吸引了。據我所知,目前在國內這還是第一部從回族的角度研究伊斯蘭法的專論。

綜觀全文,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入微的實際分析,論證有力,說理明晰,處處閃耀著青年人的睿智和思想火花。當然,這一切都應該得益於作者紮實的理論功底和善於思辨的邏輯思維能力,得益於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正義感、責任感。誠然,正如作者在文章中所言:“理論上的探索、思考始終是人們自覺調整實踐行為的先導,沒有理論思考作指導的實踐行為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我想,這也正是本文的價值所在。學術無止境,理論上的探索、思考是必要的,因為它是社會文明、進步、發達的必然要求,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考和探索則是至為重要的,因為沒有理論的實踐和沒有實踐的理論同樣淺薄。

多年來,在雲南的理論工作界和實際工作部門中活躍著一批從事民族理論問題研究的專家、學者,他們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為我省民族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理論支持,為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回族文化的研究(尤以回族伊斯蘭教問題為主)在民族研究中又呈熱潮之勢。特別是一批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回族中青年學者把自己的研究視角聚焦於本民族的現代化發展問題上,以發展的觀點對回族聚居區的現代化建設模式和回族伊斯蘭文化發展如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等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為民族地區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法治文明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創見。本文正是這樣一篇力作,值得一讀。

作者從對基本概念的分析、比較入手,通過對伊斯蘭法(主要是伊斯蘭教法)在中國境內的生存、變遷狀況進行曆史考察,以法學基本範疇為依托,首次提出了“回族伊斯蘭習慣法”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歸納了回族伊斯蘭習慣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基本特征,以極富理論性和思辨性的說理,論述了回族伊斯蘭習慣法的功能及其對回族聚居區法治文明建設和實踐依法治國方略的普遍社會意義。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入剖析了回族伊斯蘭習慣法的價值及其曆史局限性和現實“陳舊性”,緊緊圍繞我國現行憲法原則中所確立的民族、宗教政策精神,從建設回族聚居區法治文明的高度提出了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回族伊斯蘭習慣法的價值取向標準;提出了回族伊斯蘭習慣法實現自身再造的途徑和方法。對新時期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法治文明建設相適應進行了極具創見的思考、探索,表達了作者熱愛自己的民族、熱愛祖國、關心民族的前途命運和關心國家現代化建設的超前自覺意識和曆史使命感。本書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開啟了一扇了解回族、認識回族伊斯蘭教習慣法的最為直觀便捷的窗口,為新時期黨和人民政府做好回族工作,科學認識和處理回族伊斯蘭教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的有效途徑。

本書作者是一位成長於傳統回族家庭的青年學者,自幼生長在回族聚居區,一直經曆並關注著回族聚居區的各種發展、變化。加之有著較好的家學淵源,自幼受其父輩的熏陶、教育很深(其父早年畢業於廣西桂林國立成達師範,並一直從事民族教育工作)。因此,他對回族的傳統文化和回族聚居區的發展現狀有著較深的了解和認識。同時,作者又是一位接受黨的培養、教育多年的政法幹部。由於受過正規、係統的法學教育,作者大學本科、碩士、博士都在從事法律專業的學習研究,而且畢業以後又一直在政法部門工作,所以,在他的文章中,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之原則和精神始終是他用以分析問題和提出理論創見的支點,體現了一位青年回族幹部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氣魄。另一方麵,文章並沒有因其所具有的原則性而脫離回族群眾的生活,字裏行間始終透露著作者實事求是直麵問題的勇氣和自信。我想這是既能為族外人士所認可,也能為族內人士所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