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家在南宋時期從洛陽遷到嘉興,家世可謂大起大落。明代先是出了項忠(項元汴的伯曾祖),官至兵部尚書,是嘉興當地的名門望族。但項元汴祖父則家境貧寒,以至有一次項忠來訪時,項元汴的祖母隻能拆掉舊屋的木椽為柴火,煮茶招待伯父項忠。“窮則思變”,項元汴的父親項詮依靠經商迅速致富,到了項元汴時一躍成為全國有名的大富豪。
家境殷實的項元汴平時喜好古玩字畫,大量的聚斂珍玩也成了他積累財富的一條途徑。多年來的收藏經曆練就了項元汴一雙火眼金睛,以至於在曆代鑒賞家中都赫赫有名。明代假畫已十分普遍,“蘇州片”、“皮匠刀”、“河南造”、“湖南造”、“廣東造”等諸多製造假畫的作坊紛紛出現,然而這些都逃不過項元汴的眼睛。他的鑒審最為準確,收藏的印鑒最多,僅輯入《明清畫家印鑒》中的印章就達60餘方。凡經他鑒賞收藏的書畫,大多鈐有“項子京家珍藏”、“項元汴氏審定真跡”、“子京父印”、“項墨林父秘笈之印”、“天籟閣、“項墨林鑒賞章”、“項叔子”等。他每每求得難得的名家字畫,便“以印鈐之,累累滿幅”,但是這種將自己的收藏章蓋滿字畫的做法,被斥責為亂蓋章破壞了畫麵、占有欲太強等,在當時頗受奚落,而到了400多年後的今天,卻成為項氏收藏最便捷最準確的鑒定標誌。
作為大收藏家,項元汴對自己的藏品不是孤芳自賞,秘而不宣,而是熱情爽朗地歡迎每一位文人墨客,項府每日人流如織,分外熱鬧。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常常是項府的座上客,每次董其昌一到,項元汴總要拿出最新購藏的珍品請他欣賞過目,項氏豐富的書畫收藏使年輕的董其昌大開眼界。仇英也是項元汴一手培養起來的明代大畫家,仇英從小被養在項府,欣賞學習了項元汴收藏的大量名家畫作,從中汲取了充足的養分,畫技大有長進。項元汴銳利的目光看到了仇英的繪畫潛力,遠見卓識地把他的畫全部買了下來,果然最終仇英成為“明代四大家”之一。項元汴交往的名流還有文徵明及其子文彭、文嘉,以及陳淳、陳繼儒、李日華、周履清等人,他們都是當時最著名的書畫名家、學者、詩人和鑒賞家。尤其蘇州人文彭、文嘉兄弟是項家的卿客,項元汴專門幫助他們鑒定書畫。
項元汴憑著他的火眼金睛,如饑似渴地搜求古物,嗜古人法書如嗜飲食,每得奇書從不討價還價,不惜重金搜求古人名跡,鼎彝文玩,所以他收藏的都是當時存世的頂級作品。項元汴的藏品,僅書畫就有千件之多,其中有王羲之書法8件、懷素5件、蘇軾12件、米芾11件、趙孟48件;繪畫藏品有宋徽宗8件、倪瓚15件、沈周10件、王蒙20件、文徵明12件、仇英18件。其中僅仇英的一幅《漢宮春曉圖》長卷,項元汴竟然出資高達200金將其購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項元汴不僅是有名的書畫收藏家,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書畫家。他工於繪畫且擅長書法,山水畫學的是黃公望、倪瓚,書法出入唐智永、元趙孟之間。他主要從自己的書畫藏品中學習繪畫技巧,汲取營養。尤其是他所畫的墨竹、梅蘭,天真淡雅,清新脫俗,造詣極高。
明嘉靖年間,項元汴住在嘉興的靈光坊。他特別喜歡曾收藏的一架古琴上刻有的“天籟”字樣,他認為這個詞寓意著自然界的聲音,如風聲、鳥蟲聲和流水聲。項元汴是個天真高雅、頗有閑情逸趣之人,便把他收藏曆代書畫圖籍的地方稱為“天籟閣”。每遇宋刊,便邀文樂二承鑒別收購,珍貴的法書名畫,海內奇珍都買回存在天籟閣,所以天籟閣的藏品精妙絕倫,舉世無雙,在明代已名滿天下。項元汴的哥哥篤壽也好藏書,建的藏書樓名叫“萬卷樓”。每當項元汴後悔購進高價圖書時,項篤壽就再用原價從弟弟那裏買來藏入“萬卷樓”,因此“萬卷樓”的藏書也享有盛名。
可惜的是,1645年清兵南下,攻陷嘉興,天籟閣的藏品被一個名叫汪六水的千夫長劫掠,不少藏品流入清廷,至此項氏收藏的萬千國寶在神州大地消失和流散了。
由於項元汴生並未對天籟閣藏品進行整理,書寫目錄,死後文物又大量流散,沒有人知道項氏全部藏品的名目數量。但還是有一部分分別為後來的收藏家安歧、梁清標等購得,多歸入清室內府,而後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有部分為國內其他博物館以及國外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