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時,北京城市人口不過120萬,2010年,常住人口已接近2000萬。這意味著,生活在這個城市中的絕大多數人不是真正的北京人,我們有各自的故鄉,以及對它的想象。
那麼,為什麼要了解腳下這個城市的曆史呢?它與我們的血脈似乎並不相連。
兩件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是青年湖,印象中那是個偏僻的爛河溝,上世紀80年代時,周圍尚有農田,經常能邂逅幾隊鴨子,後來才知道,它居然是金中都宮苑留下的唯一遺址,時光讓曾經的繁華變得如此破敗,那麼,我們當下的一切,將來會如何?
二是大學畢業時,回老家湖北,在輪船上,聽上層甲板有人在大罵,便憤怒地衝了上去,卻發現是幾個人在聊天。湖北人嗓門大,聊的內容我又聽不懂。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自己是湖北人,從此明白了,我和他們的思維方式不同、個性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甚至,連說話方式都不同。
人,落地就要生根,更重要的是,必須學會尊重,學會和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然而,當我們對曆史、對傳統茫然無知時,又怎麼可能真正獲得自己?
像我這個年齡的人,大體是決定論者,以為隻要邏輯正確,那麼結果就必然正確,絕不會有其他的可能。而從這個角度看,曆史就是贅生物,是妨礙我們走向明天的包袱。年輕時,常常這樣想:假如這個城市沒有曆史,那麼住房就會更多,冬天暖氣會更熱,也不用半夜上公共廁所了……
北京的變化,確實驚人,一個地方幾年不去,再去就會迷路。
我在什刹海邊長大,但那不是今天的這個什刹海,當它夏天的水麵上不再漂滿西瓜皮,冬天不再能溜野冰時,它與我有什麼關係呢?我曾經每天都經過的鍾鼓樓,如今沒了黃昏時蔽日的烏鴉,沒了破爛的農貿市場,沒了堆成山的冬儲白菜,我該如何向兒子講述童年時的快樂呢?
一整代人的記憶,就這麼被拆遷了,固然可以說,這是發展的需要,但發展也該有一份溫暖,有一絲情感吧?
讀侯仁之先生的《北京城的起源與變遷》時,居然淚流滿麵,原來我腳下的這片土地這麼悠久,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它幾起幾落,卻總是那樣從容不迫、步履和緩,我們推倒城牆時,沒想過它的價值,填平湖泊時,沒想過它的曾經,拆掉老房時,沒想過哪位名人曾居住其中。在這片土地上,在四方城的舊磚之間,北京養育過中國最好的詩人、最好的小說家、最美的戲劇,還有那些舍生取義、為民求法、正直善良、敬愛忠誠的仁人誌士……
北京,不隻是我們的北京,它還是老舍的北京,還是忽必烈的北京,還是曹雪芹的北京,還是納蘭性德的北京,更是我們孩子的北京。然而,前人們卻無法穿越過來,告訴我們說:留下這個胡同吧,留下這座四合院吧,留下更多的老北京印跡吧……
因為,我們太無知,我們不知道這個城市漫長的曆史與傳統,就算知道了,也不明白如何融入其中。所謂進步,本應從傳統中內生出來,而絕非根據某個外界的標準,人為地設計並建造出一個來,在北京建個埃菲爾鐵塔,有意義嗎?在美國修一座長城,有價值嗎?
我們從曆史走來,注定要走進曆史,不了解曆史,注定會永遠愚蠢。
我不是北京人,但我卻不能不讀懂這個城市,因為她正在滋養著我的生命,了解她,尊重她,是人生的功課。
兩年的工作,有了這本書,是為跋。
作者: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