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
樓宇烈
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既不能完全拋棄,也不能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而要把文化和傳統之間的關係處理好。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很多解釋應該是古為今用的,所以對傳統的選擇主動權還是在我們自己手上,能不能很好地發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方麵,這個責任也在我們自己。中國文化的內容都是相通的,我們現在學習它一定要融會貫通。
一
文化的發展與經濟、政治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一個生命不僅僅是肉體,還要有精神,而且精神對肉體是起支配作用的。一個國家也是這樣,經濟是基礎,但經濟要怎樣才能健康發展?這需要它的文化起作用。近代100多年來,西方國家憑借他們強大的物質文明來侵犯東方國家,整個亞洲地區除了日本之外,都先後淪為了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但20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東方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這些國家先後都擺脫了西方的殖民統治,取得了民族的獨立。在政治上求得解放以後,這些國家在經濟上謀求自主和發展。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亞洲一些國家在經濟上也紛紛發展起來,得到了自主,80年代後開始振興。隨著經濟的振興,這些國家開始反思自己的文化傳統。在這之前,這些亞洲國家因為曾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對自己的文化傳統都缺乏信心,都有一種否定自己文化傳統的傾向。可是當政治和經濟恢複以後,這些國家在文化上就開始有一種自覺。這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現代經濟、政治與這些東方國家原有的文化傳統有許多的不同。怎麼調整、處理這些不同,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原來這些國家都想向西方學習,甚至想甩掉自己的傳統,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傳統總是和現代聯係在一起的,這是一個辯證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今天,西方文化的“熏陶”十分強烈,但我們傳統的許多東西還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父債子還”這個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不認同,他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因為整個中國的文化氛圍就是這樣的。為什麼在我們接受了這麼多的西方文化後,整個社會氛圍中大家還認同這一點?這源於一個基本的認同,就是生命是怎麼來的。
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認識。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思想中,生命是一個個體,無論是他的肉體還是靈魂都是上帝賦予的,所以每個個體都跟上帝發生關係。雖然他也是父母生的,但那是上帝賦予他父母的一種責任,他和父母是一樣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兒子跟父母都是兄弟姐妹,上帝給他養育下一代的責任,他有義務要把孩子養大成人。每個個體生命沒有一個絕對的責任,而是大家共同對上帝負責,上帝為大家,人人為上帝,一個人的生命隻有貢獻給上帝才有意義。所以,生時增加上帝的榮譽,死後靈魂就可以上天了;如果一輩子都做有損於上帝榮譽的事,死後靈魂就要下地獄。因此,西方文化中個人的價值是被突出強調的,個人之間不直接發生關係。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生命。
另一種生命觀以印度文化為代表。印度文化也強調人的生命是個體的,但是可以有多次,也就是有輪回的。這種輪回都是由神決定的,像婆羅門教講是由梵天決定的。後來,佛教興起後就批判婆羅門教由梵天決定人的命運的思想,強調個體生命輪回的決定因素是個人的行為,即佛教術語中的“業”,包括身、口、意三業。身,就是身體,也可以說是行動;口,就是嘴巴,代表言論;意,就是思想。所以一個生命的生成以及這個生命的輪回都是由身、口、意三業決定的。如果他的“業”沒有消掉的話,他的生命就永遠輪回。這樣的生命觀也是個體自身的,和其他人無關的,隻不過是他自己的“業”沒有消掉,所以借助他的父母生下來,而跟他的父母也沒有直接的關係。
在這兩種生命觀中,生命都是個體,和其他個體沒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其他個體的問題要由其他個體自己解決,跟“我”這個個體沒有關係。但是中國文化的生命觀是一個族類的生命觀念,每個個體隻是族類生命鎖鏈中間的一環。中國人講生命的延續,但不是個體生命的延續,而是族類生命的延續。他死了,他的生命由子女延續。所以中國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說,因為“無後”就不能延續生命了。中國人罵人最厲害的一句話就是“斷子絕孫”,斷子絕孫後他的生命就徹底結束了。因此在中國,子女跟父母之間的關係是血濃於水的血緣關係,而且他身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父母遺留給他的,他的生命就是父母的遺留。在這種生命觀念中,“父債子還”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