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從寶帶橋到蘇州古橋(1 / 3)

要看寶帶橋,就不得不到蘇州。而到了蘇州,你又怎能隻看這一座橋呢?要了解寶帶橋,你得先了解蘇州和蘇州的古橋。

寶帶橋,不是蘇州古橋冊的終點,而是一個剛剛開始的起點。寶帶橋,隻不過為我們展開了一個局部的卷軸,真正的麵貌還有待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善於感受的心靈。

和人一樣,每一座橋都有自己的故事。蘇州有著二千五百年的文明曆史,更有名揚四海的古典園林和文物古跡。但蘇州園林,都深鎖於高牆之內。若想領略唐代詩人杜荀鶴筆下“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的水城風貌,唯有踏訪具有古城特色的一座座外形優美、線條柔和、氣勢雄偉、給人以美感且各具特色的古橋了。

(一)有趣的對比

上文已經提到,寶帶橋正是以其橋孔之多、橋身之長、結構之精巧成為蘇州古橋中的一朵奇葩的。

而在蘇州古橋中,還有哪些特點顯著的橋呢?

蘇州最高的橋是吳門橋,位於盤門外,跨古運河(南護城河),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建。宋《平江圖》載,原為三橋相連,下設三洞,故名“三條橋”。南宋紹定年間改建為整體石級拱橋。盤門係當時蘇州正南城門,此橋乃“步入吳門第一橋”,故名吳門橋。它與附近的水陸古盤門、千年瑞光塔一道,組成盤門三景。吳頻迦雲:“古橋聳立譽吳城,傲視磐關勢更英。千載胥濤橋下過,奔流不盡古今情。”

蘇州最古老的橋是烏鵲橋,始建於春秋,因其地設有吳王烏鵲館,故名。直至清末民初,其規模之宏偉,仍屬城內石拱橋之冠。據稱,拱橋之頂與玄妙觀三清殿等高,橋體用武康石構成。雨後斜陽,明丹瑩紫,至為壯觀。白居易有“烏鵲橋紅帶夕陽”之句,明代高啟亦詩雲:“烏鵲南飛月自明,恨通銀漢水盈盈。夜來橋上吳娃過,隻到天邊織女行。”

蘇州最有名的橋是楓橋,位於寒山寺旁,跨古京杭運河。據傳舊時皇糧北運,經該河段時禁止其他船隻通行,故名“封橋”。後因唐張繼《楓橋夜泊》詩而衍為今名。南宋範成大《吳郡誌》雲:“楓橋自古有名,南北往來之客經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唐代杜牧雲:“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高啟亦有“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裏楓橋獨有名”之句。楓橋始建年代不詳,現橋為清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建,鹹豐十年(1860年)被毀,同治六年(1867年)又重建。

蘇州最漂亮的橋是行春橋,位於城西上方山路。始建年代無考。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修。範成大《行春橋記》雲:“吾門以西,橫山以東,往來幢幢,如行圖畫間。凡遊吳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則與未始遊者無異。”明代成化、崇禎年間先後重修,並增石欄。橋為半圓九孔連拱,全長54米,花崗岩砌築。長係石則為武康石,端部雕獸麵係宋代舊物。條石欄板,各望柱頭雕蹲獅。橋身平緩,勢若長虹。舊時蘇州農曆八月十八日有遊石湖、看行春橋下串月之俗,其時,明月初起,橋洞中月影如串,遊人傾城而出,遊船如織,歌舞音樂通宵達旦。元代鄭元《行春橋》雲:“醉擁捧心過,韶華豔綺羅。至今湖嘴上,彩霞臥滄波。”清代顧希亦雲:“行春橋下午風和,畫舫樓船次第過。”清代尤侗又雲:“常是攜兒看串月,行春橋畔聽吹簫。”

不僅是長度,寶帶橋的可圈可點之處還有橋孔的數量及結構的巧妙。而在蘇州城內,還有一座橋——覓渡橋,也值得一書。盡管它是座單孔石橋,但就規模巨大、雄偉壯觀和結構輕巧而論,絲毫不輸於寶帶橋。

覓渡橋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橋體為東西走向,在橋東有南北向五級石階,登上台階是一個四米見方的平台,轉向西側就上了正橋。正橋東側有四十四級石階,西側有五十一級石階。現因年久失修,台階上已有裂痕,在西側台階半數以上及橋頂和東側台階上皆有雜草叢生。橋兩邊有一米多高的橋欄,橋欄上南北均有十七根石柱,每兩根石柱間的欄板上各有六個平行四邊形石孔,大小約三十厘米見方。

據《蘇州旅遊經濟大全》一書記載:“覓渡橋始建於元大德二年(1298年)。當時的蘇州已是江南重鎮,城市經濟相當發達,過往商旅眾多,赤門灣是去葑門的必經之地,可是僅有渡船可供來往。渡船則借以橫暴,欺淩行人,或趁風晨雨昏之機,顛越取貨。相傳當時有昆山僧人敬修幾遭其厄,遂發起募捐建橋,曆時兩年,橋方建成,名滅渡橋,後人皆稱為覓渡橋。該橋氣勢不凡,工巧精致,市民及南來北往的商旅無不為之稱慶。由於覓渡橋地處水陸要衝,曆史上為軍事據點和稅卡所在,曾發生過多次重大鬥爭。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稅吏黃建節駐鎮於此,凡鄉民人等路經這裏,隻雞匹布都要征稅。市民領袖葛成率眾發動了震驚明王朝的反稅監鬥爭。1862年太平軍重兵駐守該橋,重創了戈登領導的洋槍隊。1895年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後,這裏又成了‘租界’的要津,由洋人任稅務司的‘蘇州稅關’也設在覓渡橋西堍,扼守稅關,俗稱‘洋關’,激起蘇州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國曆史文化名城詞典蘇州》一書中記載:“明正統年間,蘇州知府況鍾重建覓渡橋,清同治重修。”現在的覓渡橋為1985年重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