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為依托,網絡傳播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執掌舵主之位一這是以多媒體、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絡行為,具有顯著的全球性、快捷性、複合性、交互性和超文本鏈接性。
總之,數字化跨媒體網絡傳播將為平民百姓提供具有藝術美感的新聞享受和物美價廉的信息服務,這就是未來報告文學的媒體前景。
其次,傳播方式走向多元。
受新型傳播媒介的規定,轉型期的文化傳播方式也有明顯改進。
具體說來,新型傳播方式突破了過往口語、紙質和單純型聲音媒介時代的自我宣泄性的自向傳播、人際之間近距離的他向傳播和族群間低層次的交叉傳播,開始邁入多元化跨文化、跨媒體、超文本、多終端的大眾傳播時代。
“大眾化的傳播理念是一種典型的大眾文化形式,屬媒體形象競爭的高層次,同時也是傳媒市場經營的催化劑。
②網絡傳播便是大眾傳播的集中體現。
如前所述,這是一種多對多的交互式超級溝通,作家的寫作空間和讀者的闡釋域空前擴張,雙方的身份可以兼容或①靳青、陳培愛:《網絡時代的新聞傳媒變革》,《東南學術》,2001年第2期。
②蔣曉麗、王炎龍:《傳媒產業熱運作三重趨勢的冷思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互換,並且享有以匿名方式發布和重構文本的權力,因而人的話語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
置身於“網活語境之中,我們既是發言人,又是受話的選擇者,“不僅可以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地發布信息;信息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而是可以由受眾自己決定。
①報告文學的泛參與特征和無名作家“準人製正好適應了大眾傳播環境,因此,大力發展具有新聞性、時效性、對話性的網絡化大眾報告文學可謂正當其時。
再次,傳播內容不斷豐盛,傳播功能日益加強,傳播效益日見突顯。
過去認為,報告文學適合於反映重大社會事項和時代精英人物,因而一度出現了文體上的“貴族化傾向。
轉型期以來,平民意識和大眾趣味得到尊重,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成為時尚。
“當今世界,信息是最有力量最賺錢的商品,正如鐵路推動了19世紀的交通革命,傳媒正在勾畫著我們的未來。
②事實表明,傳媒業已成為我國第四大支柱產業,借此,我們更容易將國家意識形態、現實重大新聞、周邊生活細節、個人喜怒哀樂等即時性地納入到報告文本之中,從而構成文化寬播與藝術窄播彼此寬容、互為補充的繁盛局麵。
同時,因為大眾時代網絡方式的介人,報告文學的求知、教益、守望、監控、幹預、審美、娛樂等傳播功能超過其他任何文體,電子報告文學正在並將繼續以其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超文本力量“改寫我們的生活。
21世紀,人們對文學化新聞的需求將越來越強烈,以網絡為基礎的多媒體平台也必將為報告文學的新發展提供更為廣闊同時也更為有力的再生空間和技術支持。
“的確,跨越了漫長的文字傳播時代,迎來五光十色、喧囂沸騰的廣電傳播時代,原本囿於狹隘地域分割而造成的訊息不通、交通①匡文波:《論網絡傳播學》,《閏際新聞界》,2001年第2期。
②王木:《外資進入,中國傳媒業風正帆懸》,《新聞與傳播》,2003年第2期。
不暢的情況被先進的電子傳播技術一一克服,傳播活動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隔閡,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消費需求"。
①電子文化正經管著人們的生活理念與藝術想象,因此,在這個文學新聞化、新聞娛樂化、娛樂電子化的“信息帝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而且應該自覺地成為該帝國的公民。
唯有與以信息為核心的文化神權攜手並進,我們才能真正擁有一片既自適又他適的雙諧式精神星空。
①李勝、徐丹:《網絡傳媒的特點及運作問題分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結語以上我們從八個方麵總結了轉型期三十年中國報告文學所取得的不凡成就,但這並不意味著此期的報告文學就完美無缺。
較為公允的評判是,轉型期的報告文學成績顯著,問題不少。
但依必然律和可然律預設,未來的報告文學將會在揚長避短的基礎上奮力前行。
一、轉型期報告文學存在的問題“從總體上看,新時期的報告文學程度不同地體現出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
他們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命運的強烈的政治熱情,敢於直麵社會生活中的陰暗麵,勇敢揭露非人道現象和醜惡腐敗現象。
正是這樣一批富於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力求開拓、勤於思考的作者,著意從時代高度來觀照曆史、審視現實、展望未來。
①不獨如此,假若我們靜下心來認真檢視報告文學已經走過的百年曆程時,就不能不深情眷顧上個世紀30年代、50年代乃至80年代相繼掀起的三大波峰。
佴是,這並不能掩蓋當下報告文學創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一一我們稱之為轉型期“報告文學綜合症。
準確認識與深人診治這些問題,不僅關係到報告文學的未來①陸資山、王先霈:《中國當代文藝思潮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頁。
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報告文學研究的反思精神與學術品格。
1.文體界限模糊轉型期以來,我們很快就沉浸在報告文學豐收的喜悅中,《哥德巴赫猜想》的顯赫效應吸引了更多的人向著“報告文學走來。
而今看來,在一個不箅太短的時段內,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報告文學的文體邊界或者說文體規範。
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受消費時代“短視心理的驅使及自由表達“快感的誘惑,報告文學寫作明顯存在著失範傾向,報告文體的泛化特征也日益明顯。
這不僅表現在它常常受到某些非文學因素的幹擾,而且,即便是在文體內部,報告文學還遭到所謂“史誌、“傳記及其他文體的侵害,從而造成報告文學的真實性、親曆性、時限性、批判性、文學性“五性底線的嚴重扭曲,報告文學的文體內涵也日見模糊。
今天看來,“史誌報告文學"、“傳記報告文學等本身可能就是模糊概念。
《大清王朝的最後變革》、《世紀晚鍾》、《溫故戊戌年》、《龍旗悲歌》、《中英鴉片戰爭紀實》、《有事帝國東》以及馬恩列斯傳記等作品,不論其文學性如何,稱得上“報告的成分恐怕不多,以至於我們很難區辨它與曆史小說、傳記文學的界限。
所以意大利女記者、報告文學家法拉奇告誡我們,昨天的曆史無異於一部充滿無法核對的故事和無法與之爭辯的臆測的小說,隻有在事件發生的同時寫下的今天的正在發展的事實才真實可信,如報告文學。
因此,要想挽救報告文學的困境,文體的規範與邊界的廓定恐怕是當下第-要務。
這方麵,尹均生、範培鬆等人的反思意見值得我們重視。
當然,辯證地看,報告文學的演進曆史僅僅百年,這種年輕文體的某些“不規範性或不成熟性也正好說明它還擁有自身的創新空間。
事實上,在生活與藝術、內省與外傾、詩性與智性、文化與敘事之間,報告文學與其他文學樣式一樣,一直在進行著艱辛的探索,並且已經取得有目共睹的實績。
因對文學性原則的偏持而否認報告文學敘事倫理的合法性,是對過去早已辨明了的“文學性二虛構性:想象性這一並非公正等式的重彈,難免造成理論闡釋和接受心理上的疲倦。
其實,在這個開放和多元的社會構型中,文學觀念應該也必然是多元的,自然也需要寬容的心理和大度的胸懷。
托多羅夫說得好:“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止一則講述真實事件的故事被理解為文學;為此無須改變故事的組成,而隻要想到自己並不在乎其真實性,而將其當作文學作品來閱讀。
人們可以對任何作品進行文學閱讀:真實性問題並不存在,因為作品是文學性的,而不是相反。
他同時強調,“如果說3慣上被視為文學的東西未必都是虛構的,那麼,反過來,任何虛構就不一定都是文學。
①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文體都是在“有限度的失範中拓展與掘進的,隻要不以犧牲文體規範為代價。
之.輕視調查采訪既然真實性或非虛構性是報告文學之為“報告文學的根本特征,那麼,“田野調查在某種意義上就成為報告文學寫作的真正起點。
這裏的“田野調査意指紮進生活,親臨現場,深人采訪,認真調查,反複思考,精誠積累。
有人疑惑為何記者型報告文學作家較多且比較容易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記者可能比一般作家擁有更多的現場經驗。
周政保認為,真正的報告文學必須踏踏實實地兌現三大環節,①托多羅夫:《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頁。
那就是細致紮實的調查采訪,敘述的全方位真實,客觀而又深刻的判斷、分析及獨特的見解。
黃宗英報道生態學家徐鳳翔的事跡,曾三人西藏,最後一次已是69歲高齡。
梅潔寫作《西部的傾訴》,自費走進“西部,餐風宿露,每每感動得淚流滿麵,寫作中還大病一場,是真正用生命來寫作的典範。
所以李春雷指出,“如果說,別的題材是用心用手創作的,那麼報告文學的創作工具還要加一個:腳,我們的雙腳!①魯光幹脆稱報告文學寫作是“文學創作中的重體力勞動。
據我所知,黃宗英、陳祖芬、趙瑜、盧躍剛、王光明等作家都善於調查采訪,他們的作品也大都是厚積薄發之作。
孫晶岩為了寫好西氣東輸工程,在曆時兩年多的采訪寫作過程中,僅在工地與一線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就達半年之久。
她說:“我經過沙漠、戈壁、丘陵、沼澤、濕地、森林、山地、平川、水網,經過塔克拉瑪幹死亡之海,經過生命禁區羅布泊,經過騰格裏沙漠的不毛之地,經過毛烏素沙漠的沙丘和陝北的崇山峻嶺以及衝溝崾峴,先後采訪了400多名石油人,記下了30多本采訪筆記,拍攝了1000多幅照片,錄下了幾十盤錄音帶和錄像帶。
這兩萬多裏的行程,我是用汽車輪子一寸寸觸摸祖國的肌膚,用腳板一寸又一寸地丈量工地的標段。
②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但是,毋庸諱言,受消費時代浮躁心理的影響,確有部分作家不重視田野調査,忽視乃至輕視深人細致的采訪,趕時髦,想當然。
有人批評曾經頗為人稱道的《流浪金三角》“借紀實之名,行想象之實。
批評者說,“在出發之前,我細細地閱讀鄧作家的每一個文字,從中了解金三角的人文、地理、曆史和現狀,並且以書中了解到①李春雷:《在“第二屆徐遲報告文學獎頒獎大會上的發言》,《報告文學通訊》,2004年總第8期。
②稗祥5:《直擊生活的作品才有生命力——“訪女作家孫晶岩》,《文藝報》,2005年2月3日。
的知識為基礎,寫出了自己的電視節目策劃文案。
可是,到了金三角實地采訪之後,我發現情勢不妙。
金三角並非高木長林常有虎狼出沒的地方;金三角不是螞蟥像下雨似的滿天飛的恐怖之地;金三角也不是一個隻要見到陌生人就會怒目拔刀相向的地方……鄧作家天花亂墜的文學想象讓我的拍攝走了很多彎路。
①可見,想象的“報告既蒙蔽了讀者,也損害了報告文學的品位與聲譽。
如果說今天的文學樣式都麵臨挑戰,那麼,報告文學的挑戰很可能首先來自內部,來自報告文學作家自身。
因此,報告文學必須回到生活本身,回到滾燙的大地,回到需要它來呐喊甚或拯救的並非輕鬆的人間。
呂.競相貪大求長輕視調查的思想淵源之一便是急功近利,而急功近利又常常表現為貪大求全,某些作家幹脆追求篇幅的長度。
本來,生活的容量和思想的深度才是作品幅度的基本推動力量,篇幅的長短並非作品厚度的最終決定因素。
雖然不能過於絕對,但就報告文學的文體本原而言,它恰恰應該以“短平快見長。
世界局勢的急遽變化,信息需求的日益緊迫,傳播方式的突飛猛進,帶來生活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空前活躍,造成審美訴求和藝術形態的多極擴張,導致以虛構為表現元素的“距離型作品在讀者方麵的冷遇傾向,促成以現場目擊、口述實錄、立體呈現為基本價值目標的現代寫作與接受格局。
但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報告文學界蔓延著一股可怕的攀比之風,作家們以“大相炫耀,因“長而自傲,動輒數十萬言。
有的作家甚至在沒有掌握足夠素材的情況下輕率地涉足國際題材,表麵上視域宏闊,實際上內容空乏,認識片麵,判斷也就難免①朱淩:《不敢放縱》X報告文學通訊》,2004年總第8期。
膚淺。
當然,史詩性的報告文學作品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稍微長一點。
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在新聞已經電子化、網絡化了的今天,報告文學委實沒必要與長篇小說競賽,否則,報告文學將日漸消磨掉自己的本性。
況且,有如李潔非所說,中國社會雖然進入了消費時代,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學也完全進入了消費時代。
因而,報告文學的“小說化或“增長樂"不合時宜。
我以為,一般情況下,報告文學的篇幅最好控製在10萬字以內,至多不得超過20萬字。
現在的問題是,不獨新進寫手好大求長,一些被讀者和評論界看好的當紅作家也你追我趕。
《夢之壩》長達51萬字,《鐵打的營盤》53萬字,《麥克馬洪線》54萬字,《中國扶貧行動》洋洋灑灑60萬言,《中國動脈》更是突破了70萬字大關。
對此,謝冕批評說:“有一段時間,中國文學界興起了文學大報告、報告大文學的熱潮,以為非大無以成文學的報告,實在是認識上的偏離。
①鑒於此,日前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全國報告文學理論研討會上,包括報告文學作家在內的與會代表強烈呼籲多創作一些質量上乘的中短篇作品。
知名報告文學評論家李炳銀認為,有些作品本來就不需要這麼長,但卻人為地堆砌、加水、增肥,搞得篇幅龐大,冗長難讀。
報告文學家兼資深編審劉茵為某些拉雜的長篇感到困惑。
在她看來,關鍵要長而精、短而好。
張鍥認為,報告文學本是以迅速、及時、高效見長的,而現在“輕騎兵變“重了一往往是一篇報告文學就是一本書,有的報告文學一篇長達七八十萬字。
據他介紹,第三屆魯迅文學獎評獎收到參評作品104部(篇〉,其中長中篇報告文學作品占大多數,短篇報告文學作品非常少。
由此可見,麵對報告文學長風日熾、短篇萎縮的現狀,煞一煞長風,提倡多寫中短篇①謝冕:《走過世紀門序一》,參見《走過世紀門》,紅旗出版社2003年版。
284報告文學作品就是十分必要的。
“報告文學當年破土而出便被譽為文學的輕騎兵,它切近現實生活,快速反映時代,輕捷靈便,易於把握,受到匆忙的讀者的青睞。
但是隨著社會信息總量的增加,有些報告開始失去節製,創作中的剪裁一詞被忘卻了,雷同的材料不厭其煩地堆壘,形成了流行的浮腫病,反映了創作主體理解的偏頗、文體意識的淡薄與功力的不足。
①因此,苦練內功,重提精品意識,同樣是報告文學作家的當務之急。
1盲目追風逐流報告文學既要緊隨生活步履,更要把握時代精髓,如此方得“報告真義。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當下報告文學卻缺少積澱深厚之作,不乏輕飄遊走之嫌,表現出追風逐流的不實文風。
前述貪大求長本身就是追風逐流的重要表征。
盡管追逐方式及呈現形式各有不同,但我們很難說這與消費時代的急躁情緒以及“複製語境中的“自我喪失完全無涉,同時也不能排除市場經濟條件下某種“名利場思想或“商業趣味在作祟。
最突出的表現莫過於“明星文學、“隱私文學"、“企業文學、“廣告文學"、“表揚文學及所謂“法製報告的杜撰性製作、庸俗化挑逗、複製性仿擬和批量化上市。
這類作品偶爾也有成功的範例,但優秀者確實不多。
因為名利意識的驅動,它們在文化積澱和價值導向方麵與報告文學的基本精神常常背道而馳。
類似《女明星》中的《生活中的劉曉慶》、《“野山上的女子》、《李穀一的故事》以及部分法製報告文學、公安報告文學等,似乎與我們持守的報告文學理念相去甚遠,有的已經淪落到“色情文學、“暴力文學"、“金錢文①趙佩錚:《並未失落的文學品格》,《文藝評論》,1989年第6期。
學的地步。
正如有人所批評的那樣一“刑事案件的追蹤報道式的報告文學,則往往是驚心動魄的奇聞逸事,手法上往往穿插恐怖誘人的圖片,加上醒目的標題和內容提示,滿紙的金錢與欲望、血腥與暴力、驚豔與奸淫、肮髒與變態,一些作品強烈的商業性色彩,已使得個別報告文學品位由低格調走向媚俗,滑向地攤文學甚至成為黃色刊物的內容。
這種追逐金錢的文學創作傾向,自然會消解報告文學的思想內涵,給報告文學的繁榮和進步帶來不可低估的負麵影響。
①我們認為,報告文學雖然是追蹤的文學、流動的文學、開放的文學,但同時也是追問的文學、超越的文學、提升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