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元其人

顏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渾然,自號習齋,河北博野人。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幼年家貧,4歲喪父,11歲離母,生活十分孤苦。成年以後,曾耕田灌園,行醫賣藥,教授生徒維持生活。由於長期生活的艱苦,使他能接近下層勞動人民,長期親自參加體力勞動,又使他對勞動和勞動人民有親切真實的感情。

明清時期,八股文取士成為廣大知識分子求得功名富貴的一條道路,顏元對此十分淡漠。在他16歲時,他的養祖父曾為他“謀賄人庠”,即用錢買個功名。他得知後,“哭不食"',以絕食進行反抗,並發誓說:“寧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表現了他對功名的厭惡和質樸的性格。他認為科舉考試製度以八股文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摧殘人們的神誌,扼殺學術發展,貽誤國家大事。這種製度是“學非所用,用非所學”,“考非所取,取非所考”,不僅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反而造成一大批廢物。“八股之害,甚於焚坑”。他強調學校教育,認為“人才為政事之本,而學校尤為人才之本也。”基於這個認識;他一生甘貧樂學,“不交時貴”,不求功名,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堅持在鄉間辦學授徒,直至去世,是一位勤奮好學的教育家。

顏元一生的思想發展十分曲折,青年時期喜歡王守仁的“心學”,後又篤信朱熹的“理學”,並把自己的書房稱之為“思古齋”,自號思古人。34歲時,養祖母病逝,他代父守喪,完全按照朱子《家禮》而不敢違,結果連饑帶餓,幾乎喪命。自此,他由懷疑朱子《家紮》進而懷疑朱熹的“理學”,他從“思不如學,而學必以習”曲思想出發,把“思古齋”改為“習齋”,以表示摒棄空疏無用之學。決心踐習“習行之學”。從此,人們也就稱他為習齋先生。

顏元從24歲開始設私塾教書.從事教育活動近50年,培養了大批弟子,如李讀、王源等等。特別是晚年主辦了漳南書院,為漳南書院擬訂了一個體製完備的“教育計劃”,集中體現了他的重“習行”、崇“實學”的教育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有《四存編》(包括《存性》、《存學》、《存治》、《存人》4篇)、《聞書正誤》、《朱子語類評》等。他的弟子輯錄有《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後人編有《顏李遺書》和《顏李叢書》。

重“習行”,崇“實學”

顏元青年時期曾受他的老師賈珍的影響,賈珍曾命顏元大書一副對聯,懸之學塾的中堂。上聯是:“內不欺心,外不欺人,學那勿欺君子”。下聯是:“說些實話,行些實事,做個老實頭兒。”對聯所揭殺的教育宗旨,對他厚道的人格、篤實的治學精神和他後來的重“習行”、“實學”的教育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顏元重“習行”、崇“實學”的教育思想,是在批判傳統的空疏之學中形成的。他認為自漢代以來,學校教育進人了“文墨世界,一味訓詁、靜坐、頓悟、清談,拋棄了禮、樂、兵、農等實事,以陰森的教條束縛人們的創造活動。他指出當時的學校教育有三大特征:一是“空談心性”,專務虛文虛言,如玩鏡中花,水中月,若去掉鏡、水,則花、月也就沒有了。他認為這種“鏡花水月”、“紙:加紙”的學問,如望梅不能止渴,畫餅不能充饑一樣,是對社會毫無用處的“虛學”。二是“居敬靜坐”講解著述,“終日兀坐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軟”。這種使人精神萎靡倦怠的學問是“靜學”。三是以書本代行,在誦讀之中度日,不勞動,不做事,眼睛壞了,身體衰弱了,弄得滿身是病。“天下無不弱之書生,無不病之書生,生民之禍,未有甚於此也。”這是使人“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死學”。這種“虛學”、“靜學”、“死學”是造成“弱人、病人、無用人”的教育,是“誤人才,敗天下事”的教育,是“殺人之學”。他對封建教育的這種批判是十分尖銳的。

針對這種傳統的落後的教育,顏元提出了他的教育主張,以“實學”代“虛學”,以“動劣”代“靜學”,以“活學”代“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