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又稱圖書。人類把自己的思想、認識用文字、圖畫等方式記錄在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便形成了書籍。書籍是人類記錄、傳播知識的工具。中國古代的正規書籍(簡稱古籍)主要包括簡牘、帛書、紙寫本、印刷〈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圖書等四大類,這同現在把音像、光盤等都當作圖的廣義圖書概念是不同的。
書籍不是突然產生的,它的產生和成熟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早期的文字記錄如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刻石文字等,就是書籍出現的先聲。
1.結繩記事與文字的起源
書籍的產生是人類社會實踐的需要,它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文字,一個是書寫材料。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類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主要靠語言,靠記憶,口耳相傳。但語言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時間上,人們的記憶力有限,時間久了,許多東西就都忘記了。在空間上,語言不能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古代沒有廣播,也沒有電視,一個人講話,隻能使附近的人聽到。雖然人類不斷繁衍,有些東西可以代代相傳,但代代相傳靠的還是語言,其局限性依然存在,並且不一定準確,有走樣的可能。比如,同樣一個故事,奶奶講的和媽媽講的往往有所不同,那麼是奶奶講的準確呢?還是媽媽講的準確呢?奶奶的奶奶又是怎樣講的呢?如果有了文字記錄,有了書籍那就不一樣了,大家都以文字圮錄的為準,就不會走樣了。
為了幫助記憶,人們想出許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結繩記事。結繩就是在繩子上打成結子,我國古代有關這方麵的記載很多。《易經》中說:“古者無文言,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繩之大小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大事用大繩打結,小事用小繩打結,雙方各執一根作為憑證。這就是所謂的“上古結繩而治”。曆史上,許多沒有文字的民族都曾經流行過這種記事方法,如我國雲南的哈尼族、西藏的門巴族、台灣的高山族等,國外如古秘魯人、波斯人、墨西哥人等。其中古秘魯人結繩記事最係統、最完整。他們用四種不同顏色的細繩代表不同的事物,紅繩代表軍隊,黃繩代表黃金,白繩代表白銀,綠繩代表糧食,此外不同的繩結還表示不同的數量。除結繩記事外,古人還有書契記事方法。書契就是契刻。為了記載一件事情,雙方將兩塊木板合攏起來,在上麵契刻有一定意義的符號,雙方分別收藏,以作為憑證並幫助記憶。書契記事|比結繩記事更進一步,因為繩結的數量,形式必定不多,而書契商代甲的符號可以多種多樣,表達的意思也更為豐富準確。同結繩一樣,木刻在許多民族中也曾被廣泛使用,我國雲南省博物館曾收藏一件低族傳代木刻,上麵有曆代契刻的許多大小不等、深淺各異的鋸齒,每個鋸齒都代表一定的事情。據說每年吃新米的時候,便由一位博學多聞的本族長者講解每一鋸齒代表的事件。就這樣,年輕人可以了解本族曆史上出現的各種事情,並一代一代的向下傳。無論結繩還是契刻,都隻是幫助記憶的符號,表達的意思也不一定準確,對它的解釋又因人而異,隨意性很大。因此,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需要更完整、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記錄自己的活動,於是文字便開始產生了。
古陶殘片上的目字,不同民族文字的產生和發展的途徑各不相同,我國的漢字是由刻劃符號和圖畫表意逐步發展衍變而來的。刻劃符號最初是受書契記事的啟發而由現的。在木板上契刻記事,不同的事情要用不同的符號,這些符號都必須是雙方或許多人的認可才有效。這樣,經過長期的實踐,一些符號的意義就固定下來了,可以說這就是文字的雛形。早期的刻劃符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象形,比如捕獲一隻虎,就大致刻劃上虎的圖畫,當然是非常簡略的。另一種是較抽象的意思,由於當時人們的抽象思維很不發達,這類符號難以被人接受,更多地則是用象形符號表示較抽象的事情。
早期的刻劃符號和圖畫還不是文字,隻有它們與語言相對應,作為一種語言符號,並可用來思維和交流的時候,才成為真正的文字。當然,由刻劃符號和圖畫發展成為文字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的結果,不可能是某個人在某一個時期創造的。曆史上傳說倉頡造字,這是靠不住的。傳說倉顏是上古黃帝的史官,看到鳥爪印在土上的痕跡觸發了靈感,創造出文字。實際上,由於漢字初創時期雜亂無章,任意性強,沒有一定的規矩和標準,倉頡很可能是對當時文字的形體作了一番規範化的工作,也許對音義也作了適當規定和解仲。
1988年12月,在西安國際考古學術會議上,中國考古學家向出席會議的中、美、英、日、蘇、法、加、德等國以及香港地區的專家學者,展示了十餘枚有刻劃符號的獸骨、骨器的拓片和幻燈片。這些符號形體細圖商代擁甲骨文刻片小,筆畫清晰,刀法古拙,其形體結構很多與殷墟甲骨文字近似,可以認為是較規範的原始文字。這些骨器,獸骨屬龍山文化的晚期,即相當於黃帝的時代。如果說倉頡曾經整理文字的話,那麼這些原始文字應該是當時規範化以後的成果。中國曆史知識全書一一抽爛文化圖5"旦"宇的最早起源:
現在所知比較成熟的文字是駔墟甲骨文,距今巳有3500年,此前的文字及文字記錄尚有待於日後的發掘。1-早期的文字記錄和書籍的產生
文字的出現和成熟為書籍的產生創造了基本條件,但是,並非有了文字魷有了書籍。隻有當人們有意識地將文字刻寫在各式各樣的材料之上,用以記錄事件,闡述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並使之廣泛傳播,做久遠保存的時候,書籍便開始產生了。
我國的書籍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史無明文記載。現存幾部最古老的書籍如《尚書》、《易經》和《詩經》等,它們的編定時代已是在春秋末期,約為公元前5世紀了。但書籍的產生肯定遠早於這個時斯,則是可以斷言的。
現在所知,我國最早的文字記錄是35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的“殷墟甲骨”,今天我們稱之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內容是殷代人對於田獵、農事、天象、年成、征伐、疾病、祭祀等活動的占卜記錄。除殷人外,其後的周人也有用甲骨占卜並契刻卜文的習俗。雖然甲骨文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古老而有係統的文字記錄,它所記錄的內容對古代社會政治曆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但其實質隻是檔案,同用於傳播知識、交流思想、記錄經驗的書籍相比,還是有很長一段距離的。繼甲骨文之後的文字記錄應是青銅器銘文。青銅器的種類很多,按用途可大致分為兩類:即生活用器和祭祀用器。祭祀用器又稱禮器。古代貴族認為青銅器可傳世永久,因此常常把一些重要文件、重大事件和其他一些需要永久保存的內容刻鑄在上麵,這就是青銅器辟文。比起甲骨太來,青銅器銘文就更進一步了,其中有些青銅器的銘文不僅字數多,而且內容完整,還有不少文辭修飾。盡管如此,它也不麁算作正規的書籍。因為青銅器隻是圖6甲骨文用於特定目的的器皿,其銘文也隻中爾曆史知識餘書一抽爛文化足一份文件或一份襠案,與書籍的意義相差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