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自然界中的五種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在中國人的世界觀裏,世界上任何的東西都由五種元素組成,這五種元素為木、火、土、金、水,它們象征了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春夏秋冬和仲夏五個季節等等。

在中國古代,五行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人們慢慢意識到自然萬物皆可歸於五行。比如,“木曰曲直”,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能屈能伸的特性,則凡具有類似特點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溫熱、上升、光明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火。“土愛稼穡”,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土。“金曰從革”,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金。“水曰潤下”,凡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水。從上述五行的特性可以看出,五行學說中的木、火、土、金、水,已經超越了其物質性的概念,而是五種物質不同屬性的概括。

五行學說描述了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的關係。五行相生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關係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古代醫生運用五行學說廣泛研究人體髒腑器官、組織結構的生理病理現象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係。根據器官的不同屬性、功能和形態,中醫認為肝屬木,心屬於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這同樣適用於人體生理學: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陽溫煦脾土,助脾運化;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氣運化,化氣以生肺;肺生腎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腎精;腎生肝即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血。因此,中醫在治肺病前要先滋脾。身體其他器官也有五行的屬性,比如腸屬於金,膽屬於木,膀胱屬於水,小腸屬於火,胃屬於土。在人臉上的五官來講,鼻屬於金,眼屬於木,耳屬於水,舌屬於火,口屬於土。在身體上對應的地方為,皮膚屬於金,筋屬於木,骨屬於水,脈屬於火,肉屬於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