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在諺語中,涉及飲食養生的相當廣泛。
自古以來,生薑除了用於烹調外,更突出的就是它的藥用保健功能。因此。民間廣泛流傳著“天天吃生薑,身體能健康”“早吃三片薑,賽過喝參湯”“冬日吃薑,不畏風霜”“冬吃蘿卜夏吃薑,不找醫生開處方”等諺語。現代科學研究已表明,生薑具有抑製體內過氧化脂質的作用,故而能抗衰老,另外還有利膽、抗風濕、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抑製癌細胞的擴散和增殖等功效。上述諺語中提到的蘿卜,也是一味具備極好養生作用的佳蔬。“吃蘿卜,喝熱茶,大夫急得滿街爬”,蘿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能順氣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散瘀解毒,清涼止渴,利大小便,確可稱得上是人們健康的好幫手。
在諺語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涉及到飲食衛生。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吃茶泡大米飯,不喜歡吃玉米等雜糧。母親就時常在我耳邊念叨:“熱飯冷茶淘,娘做郎中也醫不好”“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又如吃水果,要注意“桃養生,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在一日三餐方麵,諺語中既有“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的說法,也有“少吃多餐,益壽延年”“一頓吃傷,十頓喝湯”“寧吃半餐,不吃斷餐”“暴飲暴食易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的告誡。在諺語中還流傳著這樣一些話:“甜言奪誌,甜食壞齒”“不染煙和酒,活到九十九”,對人們在飲食上的一些嗜好與健康的關係進行了概括。
在養生諺語中關於四季調理養生的也比比皆是。僅就穿衣來講,就有“春不忙減衣,秋不忙加帽”“未吃端午粽,棉襖不能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捂秋凍”。春天氣候乍暖還寒,早晚及室內外溫差大,尤其是常有春寒侵襲,因此春天尤宜注意防風保暖,衣服宜漸減,不宜頓減,使人受寒。秋天室外溫度雖漸冷,但室內溫度尚高,此時則不宜過早地穿上過厚的衣服。“若要小兒安,三分饑和寒”的諺語更直截了當地指出:控製飲食,不要給孩子穿過多過厚的衣服,才能增強孩子的抗病能力,保證孩子健康成長。另外,“睡覺不蒙頭,清晨郊外走”“頭對風,暖烘烘;腳對風,請郎中”“好人老睡成病,病人老睡成死”“吃人參不如睡五更”等則強調人們既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又不能貪睡賴床,應早睡早起,同時注意睡眠時的足部保暖等。
現代醫學研究還表明,人們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人體的健康。人生猶如一隻五味瓶,酸甜苦辣樣樣俱全,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歡樂,也有悲哀。諺語說:“活人不自在,自在不活人”“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此謂人生的真實寫照,關鍵是看自己怎樣去對待。一個人難免會遭遇工作學習的困難或疾病的折磨,這時候怎麼辦?
這裏講一個小故事:英國著名化學家法拉第年輕時,由於長期從事繁忙的科研工作,經常頭疼失眠,多方醫治也沒有效果,十分苦惱。一次,一位著名的醫生給他檢查後開了一張處方,上麵寫的卻不是藥名,而是一句英國諺語:“一個醜角進城,勝過一打醫生”。法拉第仔細琢磨,悟出了其中奧妙。從此他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去看喜劇及滑稽戲、馬戲,每次都大笑而歸。久而久之,他的瘸好了,健康地活到76歲。這一點,在我國的諺語中表述得叟為準確貼切:“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心寬才能體胖”“笑口常開,青春常在”。放眼古今長壽者,多為樂觀處世人,這應浚是一個十分有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