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阿布·辛貝勒神廟

阿布·辛貝勒神廟

阿布·辛貝勒神廟是阿斯旺的旅遊重點,位於阿斯旺以南280千米處,建於公元前1300到公元前1233年,是古埃及最偉大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所建,也是新帝國的法老王時代最受保護的遺跡。阿布·辛貝勒神廟高30米,寬36米,縱深60米,門前4座巨型石質拉美西斯坐像,每尊高20米,像旁有其母、妻、子女的小雕像,無不栩栩如生,經過逾3000年的風蝕仍完好無損。

30多年前,當阿斯旺高壩開始動工修建,努比亞古跡麵臨著永沉湖底的厄運時,它的價值才為世人矚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各國發出拯救努比亞的呼籲,51個國家作出了反應。從1960年至1980年,專家們進行了40多次大規模的挽救古跡活動:由24個國家的考古學者組成的考察團實地勘察了受湖水威脅的地域;22座廟宇經過測定方位和計算,拆散後化整為零轉移到安全地帶,然後以其舊貌重建。3000多年前的神廟設計者精確地運用天文、星象、地理學知識,按照要求把神廟設計成為隻有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2月21日)和奠基日(10月21日),旭日的霞光金輝才能從神廟大門射入,穿過60米深的廟廊,被撒在神廟盡頭的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巨像的全身上下,而左右的其他巨型石雕都享受不到太陽神賜予的這種厚愛,人們把這一奇觀發生的時日稱作太陽節。為了保留太陽節的奇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募捐,派出當今國際第一流的科學技術人員,運用最先進的科技測算手段,將阿布·辛貝勒神廟原樣向上移位60米,以確保神廟不會被水淹沒。盡管煞費心機,竭盡一切努力,太陽節的時辰還是被錯位而挪後了一天。

其他大的寺廟分別重建在4個精心挑選的地點:羅馬時代的卡拉布舍寺、卡塔西亭和飾有反映非洲黑人生活浮雕的貝瓦裏寺現已聳立在高壩附近;達克卡寺、馬拉拉加寺和瓦蒂塞布阿寺被集中建在瓦蒂塞布阿;建於公元前15世紀圖特摩斯三世和阿美諾菲斯二世執政時的努比亞地區最古老的寺廟馬達寺廟群和彭努特小陵墓現移至阿馬達;阿布·奧達祭台和普薩墓龕被送到阿布辛貝勒的尼羅河對岸。

(四)未完工的方尖碑

沿著大街和班達爾方向,離市中心1公裏處,在法蒂瑪王朝的古老公墓裏有幾個圓頂墓。方尖碑和山體連在一起。人們曾想把它從山體裏挖出來。碑重1200噸,長42米。方尖碑的整體仍留在花崗岩的山體裏。由於有幾個地方出現了裂痕,所以方尖碑被放棄了,一直沒有完工。若是把它立起來,那它將成為最大的方尖碑。周圍是原來工人們幹活的采石場。他們將巨大的石塊剝離出來,再用他們的雙手建成廟宇、殿堂或雕像。

您可以想像,剝離石塊的工作已近於瘋狂。首先需要用一塊非常堅硬的石頭不停地敲打岩石,直到鑿出一個足夠寬而又足夠深的切口出來。然後把事先在水裏浸泡過的木楔子從切口處打進岩石。當楔子變幹時體積膨脹,將岩石撐破。

這項工作需要從三麵展開。在每個階段都要小心翼翼,以防止石料出現裂縫。

根據不同的用途,在現場對石料進行粗加工,有時索性就在現場完成雕刻工作。加工後把石料放到一個木頭的滑條車上,用人和牲畜拉。通過一個專門修建的斜坡,把石料送到尼羅河的河邊。斜坡上鋪著砂石,上麵再鋪上幾層磚,磚上是厚厚的濕滑的河泥。裝運石料的船隻在退洪前停靠在河岸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