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近代 啟蒙時代——術語·人物·學說·名言(2 / 3)

康德認為,真正的知識應當是既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又增加了新內容的知識,而這種知識的邏輯形式隻能是“先天綜合判斷”。所謂先天綜合判斷,是指謂項不是從主項分析出來的,但又必然地和主項聯結著的判斷,也就是既增加了新內容,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判斷,例如“一切發生的事物都有其原因”,就是一個先天綜合判斷。

善良意誌

“善良意誌”,是康德倫理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康德認為,幸福主義主張道德即幸福,是隻講效果不講動機;禁欲主義否認人的感性欲望,把道德和幸福對立起來,隻講動機不講效果;二者都是片麵的。在他看來,道德和幸福不能也不應該是對立的,但二者的結合也不能像幸福主義那樣,即把道德等同於幸福。康德的主張是,道德和幸福、動機和效果應該是統一的,但統一的基礎或前提應是純潔的道德動機。

那麼,什麼樣的動機才是道德的呢?康德認為,人作為有理性的存在者,能夠按照原則即按照規律而行動。按原則或規律而行動,是人的意誌的表現,亦即人的行為的動機。康德認為,隻有出自好的動機的行為,即出自“善良意誌”的行為才是道德的行為。所謂“善良意誌”,即出自善良本身的意誌,即徹底擺脫感性欲望的束縛,不受任何社會的或情感上好惡和利害的幹擾,完全服從先天道德規律的意誌。康德認為,意誌固有的屬性是品質,如果品質不好,意誌就是不善良的,動機就是不純的,由此產生的行為就是不道德的。譬如,一個人為了沽名釣譽而慷慨濟貧,他的這一行為就不是道德的。康德指出,“善良意誌”之所以善或好,“並不是因為它起作用或者有效果,也不是由於它適於達到某個預期的目的,而隻是因為它的願望好,它本身就好;單就它本身看,就比哪一種能夠通過它滿足某一愛好、甚至全部愛好的東西都要貴重得多,簡直無法相比”。因此,“善良意誌”是自在的善,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善,是一個本身就包含全部價值的東西,即使它不能帶來絲毫的功利或效果,它也仍“像一顆寶珠似的獨自閃閃發光”。

絕對精神

“絕對精神”是黑格爾哲學中的核心概念。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恒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統一。

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歎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係,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係的發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恩格斯後來給其以高度的評價:“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係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係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係。”

異化

異化,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它所反映的實質內容,不同曆史時期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異化作為社會現象同階級一起產生,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私有製是異化的主要根源,社會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終根源。異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們的生產活動及其產品反對人們自己的特殊性質和特殊關係。在異化活動中,人的能動性喪失了,遭到異己的物質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從而使人的個性不能全麵發展,隻能片麵發展,甚至畸形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異化達到最嚴重的程度。異化在一定曆史階段同對象化與物化有關。但是,異化不等於或歸結於對象化與物化。對象化與物化作為人的社會活動,將與人類社會一起長存,而異化活動則是短時期的曆史現象,隨著私有製和階級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會分工的最終消滅,異化必將在社會曆史上絕跡。

為了便於理解馬克思意義上的“異化”,我們可以引用一段我國當代作家殷謙在《棒喝時代》中的一段話。文中是這麼說的:“現在的很多人,就是被上述的外在的異化力量主宰著,我們無奈地順從它的擺布,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或者說我們沒有自由拒絕它的奴役。這種力量如此任性,如此強大,它幾乎是毫不費力地就將強人變成弱人,好人變成壞人,把英雄變成小人。見義勇為幾乎成了傻瓜和弱智的代名詞。生活中很多人都成了這種無稽之談的受害者。因此受淩辱、受傷害的深刻記憶,直到今天仍然折磨著那些善良、正直和勇敢的好人的心靈。”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指一種觀念的集合。英文Ideology這個詞是德國崔希伯爵在1796年所創造的,被用來界定一種“觀念的科學”。在馬克思的哲學中,意識形態是作為一種社會再造工具出現的。馬克思提出“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社會模型。基礎指社會的生產方式,上層建築在經濟基礎之上形成,並組成那社會的意識形態,比如它的法律體係、政治體係和宗教。對馬克思來說,經濟基礎決定著超結構,因為統治階級控製著社會的生產關係,社會的超結構便取決於什麼對統治階級最為有利。因此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便有巨大的重要性,因為它混淆著從本質疏離的群體和可產生的錯誤意識,例如商品崇拜。社會中主要階級的意識形態被提出對於社會的所有成員,使統治階級的利益顯得就像是所有人的利益。盧卡奇形容此為統冶階級階級意識的投影,而葛蘭西則用文化霸權理論來解釋何以工人階級中的人們對自己的利益會有錯誤概念。

共產主義

在馬克思的哲學裏,共產主義範疇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絕不是一個具體社會製度的安排。對於這個概念,你理解得越具體,描述得越清楚,距離共產主義也就越遠。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就把“共產主義”當成了一個在現實中完全可以達到的目標來追求的,結果造成了“大躍進”的悲劇和“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荒誕做法。事實上,馬克思在1844年《巴黎手稿》中有過明確論述,共產主義完全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是人類曆史最後的完成和終結。這是一個絕對的、無缺陷的概念。有人提出“共產主義之後我們怎樣發展”,這實際上是一個假問題,共產主義就是最後,何謂“共產主義之後”?這就像去追問“無限之外還有什麼”一樣荒謬,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提及“自由王國”時說,“這個自由王國永遠處在物質生產領域這一必然王國的彼岸,”顯然是一個超驗的概念。而在馬克思那裏,自由王國就是共產主義。我們對馬克思這個超驗的目標作了經驗的解讀,所以不可避免地產生“烏托邦”悲劇,犯了“共產主義幼稚病”的錯誤。

正因為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談到“共產主義”時,都表現得非常謹慎和冷靜:馬克思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稱之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恩格斯也說:“對共產主義的藍圖,我們越是製得詳盡周密,就愈陷入純粹的幻想。”共產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那裏隻是一個無限開放的概念,它絕不可能在經驗層麵上完成從而成為時間意義上的終結。

哲學人物

政治學之父——馬基雅弗利

馬基雅弗利(Niccolò Machiavelli,461年—1527年),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曆史學家。被西方人譽為“政治學之父”,其名著《君主論》是政治學必讀書目,也是文藝複興的代表作之一。

馬基雅弗利是一位深受文藝複興影響的法學思想家,他主張建立統一的意大利國家,擺脫外國侵略,結束教權與君權的長期爭論。在他看來,君主國是最理想的。政治法律手段和軍事措施是他關注的唯一中心議題,而且他將這種統治手段和措施同宗教、道德和社會影響完全區別開來,除非它們直接影響到政治決策。一項決策是否過於殘忍、失信或不合法,在他看來是無足輕重的。馬基雅弗利不僅將宗教與政治法律分開,而且將倫理道德與政治法律分開。他的政治法律思想全部建築在現實的人性之上。他主張人性側重於惡,即“性惡論”,還說人性是醜惡的,而明智的統治者正是以此作為製定政策的出發點。他強調,政府必須保障個人財產和人身的安全作為最高的目標。他認為,一個成功的國家,必須由一個人單獨建立,而他所製定的法律和創立的政府便決定了他臣民的民族特性。他還不適當地誇大立法者的作用,說法律製定者不僅是國家的而且是社會的建築師。他強調,統治者作為國家的締造者,不僅置身於法律之外,而且由於道德是來源於法律,也就不受道德的約束。衡量統治者的政治標準隻有一個:亦即他所從事的增強、擴大和保持國家權力的政治手段是否成功。他說,要建立任何一種秩序,唯一的方法是建立君主專製的政府。

馬基雅弗利在曆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褒貶不同:有人說他是一個極其玩世不恭的人,也有的人說他是一個滿懷激情的愛國者,是一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還有人說他是一個政治陰謀家,是一個地道的民主主義者和一個吹捧暴君的無恥之徒等等。但“馬基雅弗利等人已經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了,從而擺脫了神學的束縛”(馬克思語),這就是他進步之處。

思想的寶庫——蒙田

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33年—1592年),生於1533年,是法國文藝複興後期,十六世紀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從他的思想和感情來看,人們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個時代出現的一位現代人。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學隨筆,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思想的寶庫”。

蒙田的名聲在十七世紀已遠播海外,在英國,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響。在十七世紀上半葉那個古典主義時代,有人認為他那結構鬆散的散文不合人們的口味。然而到了十八世紀,他又聲名鵲起,著名作家、哲學家狄德羅欣賞蒙田的散文恰恰在於所謂的“無條理”,認為“這是自然的表現”。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藝術家的思想似乎特別複雜,具有許多不同的層麵,因此對於後代各式各樣的人都具有無窮無盡的引力,大概這就是包括蒙田在內的古代大師的秘密。經過四百餘年的考驗,曆史證明了蒙田與莎士比亞、蘇格拉底、米開朗琪羅一樣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隨筆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世上同類題材中絕無僅有的”。

能思考的蘆葦——帕斯卡爾

布萊茲·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年—1662年),是法國17世紀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他在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兩方麵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幾何學上的帕斯卡爾六邊形定理、帕斯卡爾三角形,物理學上的帕斯卡爾定理等均是他的貢獻。他還創製了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製作了水銀氣壓計。他同時還是概率論的創立人之一。他同時又是一位成果卓著的科學家、散文大師和宗教聖徒。

帕斯卡自幼就表現出過人的才能,16歲寫成《圓錐曲線論》,其中論證的幾何學定理至今仍稱作帕斯卡爾定理。19歲時,製作出能夠進行百位加法運算的計算器。23歲時製作了水銀氣壓計,後又進行過一係列氣壓和真空試驗。他總結出帕斯卡爾定律,其名字被後人確定為國際單位製中的壓強單位。他還從事過概率論、擺線以及其他一些數學研究。

1670年,《帕斯卡爾思想錄》一書在法國首版。該書以其論戰的鋒芒、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筆的流暢而成為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經典著作,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認為是法國古典散文的奠基之作。它與《蒙田隨筆集》、《培根人生論》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本書作者以其特有的揭示矛盾的方法,反複闡述了人在無限大與無限小兩個極限之間的對立悖反,論證了人既崇高偉大又十分軟弱無力這一悖論,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偉大這一動人主題。

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勒奈·笛卡爾(Rene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生於法國都蘭城。笛卡爾是偉大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在西方近代哲學史上,他率先提出了唯理論的原則,認為人的知識不是來源於感覺經驗,而是來源於理性,理性的演繹法是唯一的正確方法。他主張用理性來審查一切,提出了“普遍懷疑”的口號。他從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出發,掃除自己的成見,尋求一個最可靠的命題作為起點,然後進行推論。他發現一件最可靠的事實是:他自己在懷疑。因此,心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而身的存在則須推論出來。他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成為哲學史上的一句名言。在認識論上,笛卡爾認為人的知識不是來源於感覺經驗,而是來源於理性。知識和能力是先天具有的,因此,他主張天賦觀念論。

笛卡爾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他自成體係,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於一爐,在哲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又是一位勇於探索的科學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幾何在數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笛卡爾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笛卡爾是方法論的瘋狂推崇者。這從他的“普遍懷疑論”裏就可以看出來。在普遍懷疑裏,笛卡爾把普遍懷疑當成是懷疑的起點和方法論的開端。實際上也正如笛卡爾論述的那樣,我們不管是學習還是搞研究,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需要方法論。從某種意義上講,方法論是判斷人類、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最基本的標準。

笛卡爾說,從本質上講,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笛卡爾在這裏所說的平等是從人類本性的角度來說的。例如笛卡爾說:“良知是世界上分配得最公平的東西,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足夠的良知,就連那些在別的任何事情上最難滿意的人,也不能希望獲得比現有的更多的良知。”在這裏,笛卡爾所說的良知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天性。從天性的角度來看,我們都是人類之種群的,我們天生遺傳了人類應該擁有的所有天性。從智慧的角度來看,笛卡爾認為,我們任何人從一生下來就獲得了我們應該有的,足夠幫助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智慧。更具體一點講,這裏的良知可以理解為——“辨別真偽的天性”。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樣多的同質智慧和作為人應有的天性,都擁有一樣多的同質的辨別真偽的天性——良知。即使是那些對自己的很多地方不滿意的人,他也擁有像那些對自己任何地方都滿意的人一樣多的“良知”。例如,有的人認為自己五官長得不夠美,有的人天生就是殘疾——可是不管他們的身體有什麼缺憾,他們的天性,他們所擁有的“良知”卻像所有人擁有的一樣。也就是說,人,至少在擁有天性或者辨別真偽的能力上,天生就是平等的。用笛卡爾的話說:“因為理智和良知是惟一使我們人之所以為人並與動物有區別的東西,我相信它是完整地存在於個人身上的。”

培根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年—1626年)是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他推崇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麵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

培根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麵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偉大的複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築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在哲學造詣上,培根堪稱近代哲學之父,提出了一係列反對中世紀神學的進步學說。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培根則是一個反複無常、急功近利、貪婪成性的小人。他雖然寫出了很多對人有著啟迪的散文和隨筆,但是,他卻沒有按照自己的學說去生活。在他身上,存在著嚴重的人格分裂。他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在這個意義上,他無法和斯賓諾莎相比,和萊布尼茨卻是同道中人。

史料記載,培根是一個醉心於權力的人,為了追逐權力,他對國王和權貴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並以他的文采拍出了一流的馬屁,求得了一生官場的順風順水。培根把他的婚姻與財富掛勾,他的眼睛一直盯在那些有錢的寡婦和富家小姐身上,以至於直到45歲才娶到了一個郡長的女兒。培根經常借貸,卻從不償還債務,並曾經因此而被捕。在培根擔任大法官期間,大肆索賄受賄,上演了一幕幕吃完原告吃被告的醜劇。培根最大的汙點是他對於自己政治上的恩人的落井下石。艾塞克斯伯爵在政治上曾經幫助過培根,後因為反對國王而被培根告密並被處死。

從古至今,我們就在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這個命題上爭論不休,大多是立場鮮明地站在自己的一邊,大抒己見。從培根的身上,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所謂善惡原本就是一體,它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表現出它的本質來。培根一邊用他的知識點燃著思想的火炬,一邊卻又在火炬照不到的地方把自己靈魂深處的魔鬼放了出來,來和自己的高尚一決上下,好讓自己的思想在鬥爭中不斷升華。

作為近代哲學的代言人,培根對所謂黑暗時代的經院哲學展開了無情的批判。培根指出,經院哲學的典籍盡管浩如煙海,但實質上卻沒有什麼新內容。它所承襲的古希臘人的智慧,從價值和用途方麵看,隻不過像知識的童年,具有兒童的特性:它能夠談論,但不能生育;因為它充滿著爭辯,卻沒有實效。

培根指出:首先,經院哲學脫離實際,脫離自然,隔絕了人和自然的關係。經院哲學從根本上懼怕對自然的研究,怕這種研究會動搖或推翻宗教的權威。經院哲學家盡量把神學歸結為嚴整的條理體係,使亞裏士多德的哲學和宗教體係結合起來,用哲學為宗教作論證,使人們的眼光離開自然,放棄對自然的研究。

其次,經院哲學崇拜權威,迷信教條。培根認為經院哲學家不僅把自己的身體關閉在寺院中,而且也把自己的智慧完全鎖閉在幾個作家的洞穴內。特別是把亞裏士多德奉為至若神明,將其著作捧為金科玉律。人們隻能熟讀死記,診釋領會,不能批判,這就禁錮了人們聰明才智的發揮,壓抑了人們理智的開啟。

再次,經院哲學方法是煩瑣主義,形式主義,經院哲學在探究任何一種事理時,隻抓住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再虛擬一些論辯的理由,相互爭吵,根本不考慮論證的真憑實據。他們論證的內容是現成的,即《聖經》。論證的原則和方法,隻要不違反三段式規則,就能站住腳,而根本不考慮是否符合實際。

培根對經院哲學的揭露和批判,不僅是無畏的,而是也是切中要害的,真正抓住經院哲學脫離實際、空談玄理、死啃教條、煩瑣思辨的要害,給神學唯心主義以沉重打擊。

霍布斯

霍布斯(Hobbes,Thomas,1588年—1679年),英國哲學家,近代認識論哲學中經驗主義的奠基人。他生於英國威爾特省一牧師家庭,早年就學於牛津大學,後做過貴族家庭教師,遊曆歐洲大陸。他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係,認為宇宙是所有機械地運動著的廣延物體的總和。他繼承了培根的唯物主義經驗論的觀點,但把邏輯的思維看作是觀念或加或減的機械運算,認為幾何學和力學是科學思維的理想楷模。他力圖以機械運動原理解釋人的情感、欲望,從中尋求社會動亂和安寧的根源。

在倫理政治方麵,霍布斯提出了“自然狀態”和國家起源說,認為國家是人們為了遵守“自然法”而訂立契約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機器人,反對君權神授,主張君主專製。他把羅馬教皇比作魔王,僧侶比作群鬼,但主張利用“國教”來管束人民,維護“秩序”。著有《論物體》、《利維坦》、《論人》、《論社會》、《對笛卡爾形而上學的沉思的第三組詰難》等。

洛克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是英國哲學家、經驗主義的開創人,同時也是第一個全麵闡述憲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學以及政治領域都有重要影響。在哲學思想上,洛克認為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來自或反映了人類的感官經驗。他拋棄了笛卡爾等人的天賦觀念說,認為人的心靈開始時就像一張白紙,而向它提供精神內容的是經驗(即他所謂的觀念)。觀念分為兩種:感覺的觀念和反思的觀念。感覺來源於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則來自於心靈觀察本身。與理性主義者不同的是,洛克強調這兩種觀念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洛克還將觀念劃分為簡單觀念和複雜觀念,不過並沒有提供合適的區分標準。我們唯一能感知的是簡單觀念,而我們自己能夠從許多簡單觀念中形成一個複雜觀念。

洛克還主張感官的性質可分為“主性質”和“次性質”。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的主性質包括了形狀、運動或靜止、數目等和物質不可分離的那些性質,而次性質則包括了顏色、聲音、氣味等其他各種性質。洛克認為主性質就在物體裏,次性質隻在知覺者中。在這個問題上,洛克是追隨笛卡爾的二元論學說的,同意有些性質是可以用人的理智來了解的。

洛克的哲學並沒有一貫性。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批評他的哲學是“以零碎的方式處理哲學問題”,且有很多漏洞。恩格斯也說:洛克的哲學是“1688年階級妥協的產兒”。不過,洛克的哲學卻對後來的哲學家起到很大的影響。洛克開創的經驗主義被後來的貝克萊以及休謨等人繼續發展,成為歐洲的兩大主流哲學思想。

貝克萊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年—1753年)是近代英國哲學家,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他出生於愛爾蘭的基爾背尼郡,1700年進都柏林三一學院學習神學、古代語言學和哲學。1704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707年當選為三一學院初級研究員。1710年被國教會授以牧師之職。1713年赴倫敦,此後曾兩次遊曆歐洲大陸。1721年重返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被授於神學博士學位,並擔任高級研究員。1724年任德利地區副主教。1728~1731年曾到北美羅德島傳教,並籌備在該地區辦一所大學,後因英國政府未能提供所需經費,無功而返。1734年起任愛爾蘭克羅因地區大主教,直致1752年退休。

貝克萊把自己的哲學稱為“非物質主義”,公開宣稱他的目的是要“證明上帝的存在和非物質性”以及“靈魂的自然不滅性”。貝克萊的哲學在認識論上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在本體論上是客觀唯心主義的。馬克思曾把他稱為英國哲學中“神秘唯心主義”的代表。貝克萊的主要哲學著作有《視覺新論》、《人類知識原理》、《希勒斯和菲洛諾斯的三篇對話》、《阿爾西弗朗或渺小的哲學家》等。

靠磨鏡片為生的聖哲——斯賓諾莎

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1632年—1677年),荷蘭哲學家。後改名為貝內迪特·斯賓諾莎(Benedictus Spinoza)。他是西方近代哲學史上重要的理性主義者,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他出生於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從西班牙逃往荷蘭的猶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親以經營進出口貿易為生,生活頗為寬裕,斯賓諾莎也因此得以進入當地的猶太神學校,學習希伯來文、猶太法典以及中世紀的猶太哲學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語的訓練,而正是憑借著拉丁語,斯賓諾莎得以接觸笛卡爾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漸漸脫離所謂正統的學說範圍,1656年因反對猶太教教義而被開除教籍。他最後搬出猶太人居住區,以磨鏡片為生,同時進行哲學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此後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學哲學係的教職,條件是不可提及宗教,被斯賓諾莎婉拒。他在45歲時就去世了。

在哲學上,斯賓諾莎是一名一元論者或泛神論者。他認為宇宙間隻有一種實體,即作為整體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這個結論是基於一組定義和公理,通過邏輯推理得來的。斯賓諾莎的上帝不僅僅包括了物質世界,還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認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組成部分。斯賓諾莎還認為上帝是每件事的“內在因”,上帝通過自然法則來主宰世界,所以物質世界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隻有上帝是擁有完全自由的,而人雖可以試圖去除外在的束縛,卻永遠無法獲得自由意誌。如果我們能夠將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麼我們就愈容易與上帝合為一體。因此,斯賓諾莎提出我們應該“在永恒的相下”看事情。

萊布尼茨

戈特弗裏德·威廉·凡·萊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年—1716年),德國最重要的自然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曆史學家和哲學家,西方近代哲學中唯理論的領軍人物。同時,他還是一位舉世罕見的科學天才,和牛頓同為微積分的創建人。他博覽群書,涉獵百科,對豐富人類的科學知識寶庫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哲學史中,很少有人像萊布尼茨那樣受到廣泛的詬病。作為古典唯理論者的代表人物和微積分創始人,萊布尼茨的多才多藝在曆史上很罕見的。他涉獵數學、曆史、語言、生物、地質、機械、物理、法律、外交等各個方麵。但與他的哲學成就和數學成就相比,萊布尼茨的人品實在很成問題,完全沒有斯賓諾莎身上那種崇高的哲學品格。他為人貪慕權勢虛榮,在金錢上極其小氣,每有王室貴女結婚,他送的禮物無一例外都是“有益的格言”。晚年他極力討好當了英國國王的漢諾威選候喬治一世,希望能在英國得到重用。然而不幸的是,因與牛頓在微積分發明權上的爭執,使英國人和英國王室對他沒有好感,最後在白眼中孤單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