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前庭指由鼻翼所圍成的擴大的空間,內麵襯以皮膚,生有鼻毛,有滯留吸入塵埃的作用,此外皮膚與軟骨膜緊密相貼,所以發生癤腫時,疼痛甚劇。鼻前庭的前部相當於鼻尖的內角處,有一向外膨隆出的隱窩,稱為鼻前庭隱窩,常為癤腫、痤瘡好發之處。
鼻竇是鼻腔周圍,顱骨與麵骨內的含氣空腔。鼻竇對發音有共鳴作用,也能協助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由於鼻腔和鼻竇的黏膜相延續,鼻腔炎症可引起鼻竇發炎。
咽是“空氣加工站”,吸入的空氣經過這裏,可以變得溫暖、濕潤和清潔。
咽與食管相連,喉與氣管相接。它是一條由肌肉組成的管道,大小可變化,形狀像漏鬥,長約13厘米。上連鼻腔,下與喉相連,可分鼻咽、口咽及喉咽三部分,是呼吸係統和消化係統的共同通道。咽具有吞咽和呼吸的功能,此外咽也是一個重要的發音共振器官,對發音起輔助作用。咽部具有豐富的淋巴組織,由扁桃體等組成咽淋巴環,可防禦細菌對咽部侵襲,在幼年時期此種功能較明顯。
喉上與喉咽、下與氣管相連,既是呼吸通道也是發音器官。喉的支架主要由會厭軟骨、甲狀軟骨和環狀軟骨所組成,喉腔內左右各有一條聲帶,兩聲帶之間的空隙為聲門裂。當呼吸或發音時,會厭打開,空氣可以自由出入,而當吞咽時,會厭自動關閉,避免食物進入氣管。
喉的功能
1呼吸功能:喉是呼吸的通道,在正常情況下聲門是空氣出入肺部的必經之路。身體對氣體的需要量,受中樞神經係統反射性調節,聲門裂的大小也隨之改變。平靜呼吸時聲帶略內收,深吸氣或體力勞動時聲帶極度外展,聲門擴大,以增加肺內氣體交換,調節血與肺泡內二氧化碳濃度。
2發音功能:喉是發音器官,發音時聲帶向中線移動,聲門閉合,肺內呼出的氣流衝動聲帶而產生聲波,稱基音,再經咽、口、鼻等腔共鳴作用而成悅耳之聲音,聲調的高低,取決於聲帶振動的頻率,而振動的頻率又以聲帶的位置、長短、厚薄、張力以及呼出氣流作用於聲帶力量而不同,而有高、低音之別,聲帶在發音中的這些變化主要是由喉肌運動加以控製。
3保護功能:喉對下呼吸道起保護作用,吞咽時喉體上提,會厭向後下傾斜,蓋住喉上口,聲帶關閉,食物沿兩側梨狀窩下行進入食管,而不致誤入下呼吸道。另外,喉的咳嗽反射能將誤入下呼吸道的異物,通過防禦性、反射性劇咳,迫使異物排出。
氣管
氣管像字母“C”,由環狀軟骨組成,具有彈性,可以持續保持張開狀態。氣管是氣體的傳導部分。氣管中也有纖毛和黏液,從而淨化吸入的氣體。
肺是呼吸係統的主要器官,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氣管與外界相連。肺由許多管道和肺泡組成,軟而富有彈性。肺本身不能呼吸,隻能隨胸廓和橫膈的運動而擴張和縮小,負責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
肺位於胸腔,呈圓錐形,右肺較左肺略大。髒層胸膜的斜裂深入組織將肺分為上葉與下葉,右肺另有水平裂使之分為上、中、下3葉。兩肺各有肺尖、肺底和兩個側麵。肺底與膈肌上部的膜相接。肺內側的肺門與縱隔相依附。肺門是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神經和淋巴管進出的通道。左、右支氣管進入左、右兩肺,形成樹枝狀的分支,在分支的末端,形成了許多肺泡。肺泡外麵包繞著毛細血管。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隻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種結構特點,適於在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人在平靜狀態,肋間外肌收縮時,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動,使胸廓的前後徑和左右徑都增大;膈肌收縮時,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增大。這時候,胸廓擴大,肺隨著擴張,肺的容積增大,肺內的氣壓下降,外界空氣就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動作。肋間外肌舒張時,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使胸廓的前後徑和左右徑都縮小;膈肌舒張,膈頂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徑縮小。這時候,胸廓縮小,肺也隨著回縮,肺的容積縮小,肺內氣壓升高,迫使肺泡內的部分氣體通過呼吸道排到體外,完成呼氣動作。
由此可見,呼吸運動是由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而引起的;呼吸運動的結果,實現了肺的通氣。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因煤氣中毒或者溺水、觸電而突然停止呼吸,這時候常用人工呼吸的方法(如口對口吹氣法)進行急救。人工呼吸的方法,就是根據呼吸運動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恢複呼吸。每分鍾內人工呼吸的次數,應該與正常人的呼吸頻率一樣。
呼吸頻率成年人在平靜狀態下的呼吸頻率是16~18次/分。人體活動加強時,呼吸的頻率和深度都會相應增加。
肺活量隨著呼吸深淺程度的不同,人在一次呼吸運動中肺的通氣量也不相同。人在盡力吸氣後再盡力呼氣所能呼出的氣體量,叫做肺活量。據測定,肺活量隨著人的年齡、性別和健康狀況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的肺活量為2500~4000毫升。
肺活量的大小,可以反映肺的呼吸功能。因此,體格檢查時,常常要測定肺活量,以便了解肺功能的強弱。肺活量的大小,除了可以用肺活量測定以外,還可以通過測定胸圍差(即深吸氣時的胸圍長度與深呼氣時的胸圍長度之差)反映出來。胸圍差增大,表示肺內能夠吸進更多的空氣。胸圍差較大的人,肺活量也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