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
泰安考生
1978年1月,7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當被問到您認為在哪所大學學到的您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時,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說:“是在幼兒園。我在幼兒園學到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我學到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東西要擺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
看來,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從幼兒園開始,就擁有了良好的習慣。由此可見,習慣鑄就人生。隻有擁有了良好的習慣,才能鑄造非凡的人生。人生因好習慣而綻放異彩。
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教育家,世紀老人冰心,從小就有一個習慣:“每天堅持讀兩個小時的書”。不管刮風下雨,不管工作多麼的繁忙,她都拿出時間來讀書。正是憑著這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堅持讀書的習慣,才造就了她輝煌的寫作人生。當她晚年接受采訪時,她深有感觸地說:“創作源於靈感,而靈感是由習慣得來的。”她在《憶讀書》中曾這樣寫道:“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簡單的幾個字就是她成功的法寶,現在已經成為無數學子的座右銘,不斷激勵著他們培養一個好習慣。
讀書的好習慣,讓冰心的人生大放異彩,讓冰心擁有眾多的讀者,並得到人們的尊重與熱愛。努力養成一個好習慣,是多麼重要啊!反之,如果一個人養成了壞習慣,他的失敗也便理所當然了。
大家都聽說過剃頭匠的故事吧。據說這位剃頭匠還是一名學徒時,經常拿南瓜來練習剃頭的技藝。當他練完後總習慣將刀子插進南瓜裏。他的師傅告誡他,不要養成這樣的壞習慣,他還振振有詞,不思悔改。終於,他覺得手藝學得差不多了,便迎來了他的第一位客人。在為客人理完發以後,他卻不經意間將刀子插進客人的頭中,最終釀成了慘劇。
如果那位剃頭匠能夠聽從師傅的勸告,及時糾正自己的壞習慣,或許不會導致悲劇的發生。所以,我們平時應該注意養成好習慣,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
好習慣,就像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銀行,它的利息會讓你一輩子享用不盡。而壞習慣則是人一生償還不完的債務,讓人終生受累,負債累累。同學們,讓我們播種下良好的行為習慣,去收獲成功的人生!
漾語精評
一、觀點鮮明,論證嚴密。文章以諾見爾獎獲得者談成功經驗開始引入話題,可謂循循善誘,引人入勝。接著從正反兩方麵舉例論證,說明好習慣對於人生的重要作用,及壞習慣所產生的不良後果,給人以深深的震撼,頗具說服力,從而發出號召要播種下良好的行為習慣,收獲成功的人生。二、論證靈活,說服力強。作者善於靈活使用各種論證方法,先從正麵列舉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冰心的好習慣所帶來的好處,再從反麵列舉剃頭匠的故事來論證壞習慣要不得,通過對比論證,凸現了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最後,運用比喻論證,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小說體
幫助自己
內江考生
那是一個深秋的傍晚,他坐長途汽車出差。出發快一小時,汽車到達一個縣城客運點。這時,上來一位老大爺,布滿塵土的衣服。蒼白的頭發,憔悴的麵容。他拖著一個大口袋。口袋鼓鼓的,開個大口子,裏麵擠滿各色各樣的低檔塑料涼鞋等日用品。
汽車緩緩啟動,穿行於茫茫的田野之間。他想起了父親,父親在村頭開了個雜貨鋪,經常去外地進貨,為了一兩毛的賺頭,舟車勞頓、奔波操勞……有一年,父親到外地進貨,說好了天黑前回來,結果到了夜深人靜還沒見人影。他和母親就站在村口等了一宿,冷得直哆嗦。後來,父親天亮了才疲憊地走了回來,原來是在汽車上睡著了,坐過了站,又沒有回頭的車,才耽誤了一夜的時間。
“到站的旅客下車了啊,抓緊時間!”司機的喊話讓他的思緒從童年的往事回到現實中來。該下車了,他剛走了幾步,便想起一件事:那個拖著口袋的大爺上車買票時,似乎也是說到這裏,怎麼沒有下車呢?他問一個同行的旅客,那人答道:“是坐我後座的那個老頭吧?沒有下車,好像睡著了吧。”
他望了望路口,剛才坐的客車已揚起滿天的塵土駛向遠方,變成了一個小小的黑點。剛好,一輛出租車開過來,他沒有半點猶豫就叫上了出租車:“快,幫我追上前麵的那輛客車。”出租車飛快地追了上去,客車停了下來。他兩步登上客車,將熟睡中的老人推醒。老年人睜開蒙矓的睡眼,莫名其妙地看著他。他忙問:“大爺,你是不是坐過站了?”老人打了一個激靈,一下子全醒了,慌忙向司機問明白地方後,欣慰地笑著說:“沒到,還遠呢,謝謝啊。”原來,大爺外地口音,說的地名讓他誤會一場。
他鬆了一口氣,喃喃地說:“哦,這樣我就放心了……”他無意間瞥了一眼剛才坐過的位置,這一瞥不要緊,他剛沉下的心猛地緊了起來,冷汗就一下子冒了出來——一個他最熟悉的黑色皮包還靜靜躺在那個座位上。那個皮包裏裝著他所有的證件、銀行卡和票據!
“好險!還算幸運。”如果沒有想到幫那位大爺,那今晚就隻有露宿街頭了。他不禁深深地感歎:“‘贈人玫瑰,手留餘香’,這句話真是不假啊!”
其實,在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漾語精評
一、以小說體裁構思,角度新穎。這是一篇以小小說形式創作的考場佳作,作者講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到外地出差的故事。由於他對一位陌生老大爺的幫助,幸運地讓自己避免了財物損失。
二、懸念設置巧妙,引人入勝。從開篇描寫一直到主人公追到汽車提醒老大爺,似乎都與主題不著邊際。讓人誤以為這是一篇跑題的作文,但結尾寫主人公好心得到好報,避免了錢包丟失。一下子,中心就體現出來,水落石出了。
三、描寫細膩,人物形象鮮明。在描寫老大爺時,作者通過外貌、動作和語言的細節刻畫,展現出一位勤勞敦厚、老實巴交的農村老人;在對文中主人公的刻畫上,主要是通過神態、心理等方麵,塑造了一位熱心善良的新時代青年,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又見枝頭吐新芽
廣州考生
A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
A上初三了,在學校一直很優秀,一摸考了700分,全校第一。老師們都說他可以去全市最好的C中。
爸爸為了照顧A的飲食,決定給他找一個後媽。很快他就帶了一個女人回家。
A結結巴巴地說了聲:“阿……阿……阿姨好。”女人淺淺地笑了,說:“你以後可以叫我B阿姨,或者”,B阿姨頓了頓,“可以叫我名字。”A感覺這個女人能夠製造一種微妙的氣氛,平淡,恬靜。
但是,畢竟是後媽,A還是沒有那麼容易叫出自己口中的那一聲“B阿姨”。對於這個陌生的女人,他隻是用“嗯、哦、啊”這三種簡單的語氣詞來交流。
一天,在餐桌上,B問A:“A,你喜歡吃什麼呢?是海帶,雞肉,魚,還是……?”A沒有多答理她,隻是默默地低頭吃食物。B以為是他聽不清楚,便再問了一句。A卻仍然沒有說話,兀自喝著湯,冒出一句:“這湯很好喝。”
父親一把把那碗湯倒向A,斥罵道:“喝什麼湯!阿姨問你呢!”A說:“這餐桌上還有第三個人嗎!”他轉頭看向父親燒紅的眼睛。父親揚起巴掌,準備一掌打下去時,B抓住了他的手說:“孩子還小……”“要你管!”A在那一刹那認為,女人是來攪和他們家的。
這種關係一直存在於B、A、父親之間。他們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就像是一條被風幹的粗枝,無法再生出芽來。
這天,A放學回家已是九點多了。
一回到家,發現父親和B正收拾碗筷。桌上的飯菜,正冒著騰騰的熱氣。B上前來,幫他脫下書包,說:“為等你,我和你爸爸九點才吃飯……”“哦。”A不冷不熱地回了一句,就埋頭吃起來。
A感覺今天的飯萊有些順口。
A準備回臥室複習,看見B一個人在房間裏看書。借著微弱的燈光,他看見了書名:《中考營養餐》。B一邊看著,一邊念念有詞。“A喜歡……雞肉……牛肉……”A一言不發地轉身離去,抬手抹掉了眼邊的潮濕。
接下來的日子,A都看見相同的場景:燈光下,B,以及那本書。
中考的前一晚。A很早就回來了,B準備好的熱飯熱菜很可口。吃到一半時,B突然離開了餐桌,轉身到廚房拿了一隻燉盅,說:“A,你把這燉湯喝了,對腦子好。”
A慢慢地吃了下去,覺得湯裏的熱度,像一股暖流,流過了亙斷他與B的溝壑,暖潤了心頭的枯枝。
晚上,B來到他的房間,說:“晚安。A,明天考試要加油。”A轉過頭來:“哦,好的,晚安,B阿姨。”
此時,心頭一陣暖風吹過。又見心中枝頭吐出粉嫩的溫暖芽孢。
漾語精評
一、采用小說形式,增強文章的可讀性。文章通過故事敘述了繼母與繼子之間的關係的微妙變化。
二、巧用對話,演繹情節。文章通過語言來反映母子之間由僵持到冰釋的過程。文章對話描寫簡潔幹練,沒有多餘的筆墨,每處語言描寫都為情節發展打下基礎,埋下伏筆。
三、家庭瑣事,以小見大。文章揭示了家庭中較為難處的繼母與繼子之間的關係,從情節的發展來看,可以發現作者用心良苦,他想告訴大家:人際關係的和諧需要雙方的努力,寬容與理解是最好的調節劑,愛能感動冰冷的心。
苦澀的父愛
濟寧考生
從母親生她的那天起,父親就不承認她。伴隨著一陣哭聲,她來到了人間,但父親並沒有一絲的欣喜。
從她記事開始,就經常看到父母吵架。終於,情感上的痛苦迫使母親離開了她與父親,到別處開始了新的生活。那年她三歲。
特殊的家庭環境,使她過早地告別了向父母撒嬌的行為,變得懂事聽話。但她的懂事,並沒有博得父親的一絲愛意。她沒有一個朋友,因為別人瞧不起她。內心孤獨使她變得沉默寡言,而她又是多麼的想像別的孩子一樣開心地玩耍。盡管孤獨對她來說是那麼殘酷,但是在她內心深處卻閃著一絲光亮,那就是她想得到父親的疼愛,並且她堅信會得到。
在她十歲時,一位陌生凶惡的女人來到了她與父親的世界,她便成了她的繼母。繼母的加入,使對她態度本來就不好的父親更增加了對她的厭惡。繼母常常趁父親不在家時,對她破口大罵或是拳腳相加,讓她幹這幹那,當作丫鬟使喚。父親在家時,繼母向父親抱怨她懶,不聽話,換來的往往也是大聲嗬斥或者是毆打。不知有多少委屈的淚水從她那雙未染塵世的雙眼中流出。就連在睡夢中,淚水也會常常流下。但她依然忍受著,她沒有反抗他們,因為她相信,父親是愛她的。她總是想象著,當父親向她表示關愛時,她一定會很快樂、很幸福。然而,這一天她等得是那麼長久。在她十四歲時,因為她的粗心,受她照顧的小弟弟(繼母與父親的兒子)摔破了頭。父親心疼兒子,就對她做出了暴躁的行為。父親拿起一根棍子便向她打了過去,血從她的頭上直往下流,但父親沒有一絲的疼惜。她哭了,哭得那樣傷心,因為她也不想讓弟弟受傷,她也心疼弟弟,但最令她傷心的是父親對她的冷漠和無情。
她頭上長了一個很長的傷疤,無疑換來的是別人的嘲笑和父母的厭惡。還好,命運總是有些公平的。她患了腦膜炎,醫生說是頭部傷口太深,又加上沒有及時消毒包紮,導致頭部感染。這一天,臉色刷白的她無力地躺在床上。處於愧疚中的父親和繼母低著頭坐在了她的身旁。終於,父親對她說了一些表示關愛的話,並用他那顫抖的手撫摸了她,她更看到了含在他眼中的淚水。
淚水無聲地從她的眼角留下,因為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刻,她終於得到了父親的關愛。但她沒有快樂,心中泛起了濃濃的苦澀,她沒有想到,她換取父愛的代價是那麼大……
淚滴過她的臉頰,她的手也永久地垂了下去。
漾語精評
一、以點帶麵,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文章反映的是一個大的社會問題:離婚家庭對子女造成的精神與肉體上的雙重傷害,已經到了令人“恐懼”的地步。考生給我們講述這個淒慘的故事,目的在於喚起大人心底那份對孩子的關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娓娓敘述,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考生從三歲時父母離異開始寫起,給我們娓娓講述著“她”遭遇的不幸。那種渴望友情與親情的心情,伴隨著她的文字一點點放大,震撼著讀者的心靈。三、語言質樸,具有生活的美感。考生的語言流暢而質樸,表達著渴望被父母關愛的心願。那種急切與悲苦的心情,與質樸的文字一結合,就有了生活的真實感,讓讀者體驗到了生活語言的質樸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