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熹:《北京近百年生活變遷(1840—1949年)》,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
何力:《北京的教育與科舉》,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顏浩:《北京的輿論環境與文入團體:1920—192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楊早:《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孫燕京:《略論晚清北京社會風尚的變化及其特點》,《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
賈新奇:《論自我範導的道德與相互範導的道德》,《理論月刊》2005年第7期。
張懷承:《論中國近代倫理道德轉型的理論意義和曆史局限》,《船山學刊》1999年第1期。
劉嘉桂、薑迎春:《論近代中國改造國民性思潮中的社會公德思想》,《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
關鍵瑛:《中國近代新公德觀略論》,《求是學刊》1997年第4期。
鄭航:《“五四”時期的文化革新與近代德育觀念的轉變》,《華南師大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2期。
畢苑:《從“修身”到“公民”:近代教科書中的國民塑形》,《教育學報》2005年第1期。
王琴:《公共空間與社會差異——民國北京公園研究》,《北京檔案史料》2005年第2輯。
吳效群:《皇會——清末北京民間香會的最高追求》,《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3期。
習五一:《近代北京廟會文化的演變軌跡》,《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日]倉橋正直:《清末商會和中國資產階級》,《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1984年下半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版。
李淑蘭:《近代北京商人階層構成的特點》,《曆史教學》1994年第5期。
劉娟:《近代北京的商會》,《北京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
王煒:《近代北京公園開放與公共空間的拓展》,《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袁熹:《近代北京教育事業與市民文化程度》,《北京檔案史料》2006年第3輯。
鍾少華:《近代北京市政建設史料》,《城市問題》1984年第1期。
習五一:《近代北京寺廟的類型結構解析》,《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李鎮銘:《京師圖書館述略》,《新文化史料》1996年第4期。
吳永平:《老舍與京師學務局及北京教育會關係初探》,《江漢論壇》2006年第12期。
李希泌、劉明:《魯迅與京師圖書館》,《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1980年第3期。
王日根:《論近代社會轉型與京師會館角色的演替》,《文化學刊》2008年第6期。
王先明、張海榮:《論清末警察與直隸、京師等地的社會文化變遷——以(大公報)為中心的探討》,《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賈國靜:《民國初年北京的私塾改良努力》,《北京檔案史料》2007年第1輯。
夏新萍:《民初的禁煙運動》,《北京檔案史料》2005年第4期。
鄭永華:《清代北京會館管理試探》,《北京檔案史料》2006年第4輯。
劉風雲:《清代北京會館的政治屬性與士商交融》,《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宮寶利:《清代會館、公所祭神內容考》,《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屈春海:《清代京師治安防務機構步軍統領衙門述略》,《公安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袁熹:《清末民初北京的外來人口探析》,《北京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
王娟:《清末民初北京地區的社會變遷與慈善組織的轉型》,《史學月刊》2006年第2期。
王均、祝功武:《清末民初時期北京城市社會空間的初步研究》,《地理學報》1999年第1期。
王誌中:《試論清代北京地方行政機構的多元化設置》,《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鄭忠:《試論影響近代北京城市轉型的因素》,《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郭成偉、田濤等:《新發現的清末京師城市管理法規研究》,《政法論壇》1994年第2—3期。
嶽升陽、林玉軍:《宣南文化與北京清末民初的報刊》,《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戴海斌:《中央公園與民初北京社會》,《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