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非洲文化——古老與現代融合(2)(3 / 3)

在至高神之下,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神,這些部落神分掌著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麵,如農業、牧業、子嗣、戰事、和平等。

除了至高神與部落神之外,非洲的傳統宗教裏還有一種崇拜對象,那就是圖騰。從嚴格意義上說,圖騰崇拜是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相結合而產生的,因而,這些圖騰一般情況下都有著動植物的外形以及神的意誌。在非洲,最常見的圖騰崇拜對象是獅子、蛇以及鷹。

總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部落神崇拜以及至高神崇拜,共同構成了非洲傳統宗教的內容。

與其他世界性的宗教相比,非洲傳統宗教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其一便是沒有經文記載;基督教有《聖經》,伊斯蘭教有《古蘭經》,佛教有《楞嚴經》《金剛經》,這些經典既是曆史,又是宣示,還是傳承,對於宗教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非洲的傳統宗教沒有任何的曆史記載與經文結集,所有的傳說、故事、規儀均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不過,盡管如此,非洲傳統宗教並沒有因此而散佚,相反,其對非洲人的影響持續而深遠,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其二,非洲傳統的宗教較少借助於廟宇和僧侶作為傳播本教文化的介質,而是通過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耳濡目染傳承至今。

應當說,也正是因為這種純粹性,使得非洲傳統宗教在非洲人的血液裏以毫不引人注目卻無處不在的方式得以延續。

9.非洲的語言文字有什麼特點?

通常情況下,文字是將語言付諸記錄而形成的,是人類社會與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人類借由文字來記載並傳承自己的文化、曆史。大多數國家、民族或地區,都在自己語言的基礎上形成了文字,然而,在非洲卻出現了完全不同的情況,即非洲語言眾多,卻無文字。當然,這是就非洲本地土生土長的語言來說的,而在非洲廣泛存在的外來語言,如阿拉伯語、英語等,則無疑擁有文字。於是,要討論非洲語言文字的特點,事實上,隻能討論非洲的語言特點。

非洲語係龐雜、語言眾多,據保守估計,現尚存於非洲的語言超過1000種,幾乎每個不同的部落就擁有一門自己的語言,哪怕這個部落僅有幾百人。也正是因為這些語言大都是以部落、氏族或民族為單位的,而各個部落之間除了戰爭之外很少頻繁交流,不同部落之間的人大都通過手勢、鼓語等方式進行有限的交流。不同語言之間幾乎沒有共通性可言,這也就導致了這些語言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普及,僅僅隻能作為方言存在。當然,非洲的“方言”雖然特別多,但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使用人數少、適用範圍窄,從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傳承困境。

非洲除了產生於本地的眾多語言以外,還有官方語言,如北非國家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官方語言則多是英語、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究其原因,北非國家屬於阿拉伯國家,從語言文字上均以阿拉伯語為主;而阿拉伯世界之外的非洲國家,則是以殖民時期宗主國的語言為官方語言。非洲國家在曆史上曾遭受長期的殖民統治,並且殖民國家為劃分勢力範圍而草率地劃定了非洲各國的邊界線,許多原本同屬於一個族群的人被生生分開,另有許多地緣上相鄰但無血緣關係的部落又被硬生生地劃分到了一起。殖民者出於統治的需要,同一國家不同群體的人出於交流的需要,便將宗主國的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使用。

10.非洲的麵具擁有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一般情況下,我們所理解的麵具僅僅是遮擋麵部所用。而在非洲,能夠遮住臉的麵具隻是麵具中的一種,此外還有麵具頂飾(裝飾於頭頂)、盔形麵具(像頭套一般,以圓周狀將整個頭顱包裹覆蓋)、肩荷麵具(固定在肩上)以及裝飾性麵具。

非洲的麵具,從形狀與造型上來說,極盡誇張之能事。光從體積上來看,非洲麵具大都十分龐大,我們很難想象,非洲人戴著那麼大的麵具是如何行動自如的。非洲麵具不管是擬人還是狀物,鮮少求真,而取神似;因而,非洲的麵具,仿佛是麵具的製作者興之所至隨意造來的,人物的眼、耳、口、鼻往往比例失調。非洲人一般會給麵具塗上各種鮮亮的顏色,這些顏色大都來源於草木、蔬菜等物中直接提取出來的顏色,甚至許多麵具上的紅色直接來源於祭祀動物的鮮血。因而,非洲的麵具總是透著一股生鮮之氣。

從功用上來說,非洲的麵具無非用於三種場合:宗教場合、日常生活以及娛樂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