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指導和要點提示
這章主要講平時怎樣積累寫作材料,重點講獲取材料的途徑。取材不外兩個方麵:一是通過觀察直接獲取,這是生活的積累;二是通過讀書(或調查)間接獲取,這主要是知識的積累。此外還要在觀察、讀書(或調查)過程中積累語言。所謂寫作材料,無非是生活、知識、語言這三個方麵。
寫作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但又是法寓於無法之中。學寫作,既要掌握基本的規律,又要發揮獨創性。這就必須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本章講培養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目的就是要開發寫作的智力。思維是智力的核心。觀察、立意、布局等能力的訓練,實際上就是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習寫作,一定要重視開發智力,培養能力。
本章第一節講觀察和感受。觀察是寫作的入門,不會觀察就談不上提高寫作能力。要明確觀察的要求、方法,提高觀察的自覺性,堅持寫觀察日記。通常說觀察也包括感受在內,單獨提出來講,是強調要在觀察中重視發揮感受器官的功能,要有自己深切的獨特的感受,擴大和加深生活的積累。
本章第二節講通過讀書積累知識。一麵觀察,一麵讀書,觀察和閱讀結合,多看多讀多寫,這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本途徑。要講究讀書的方法,養成勤於積累的習慣。第三節是從取材的角度講想象,怎樣通過想象擴展和豐富寫作材料,要學會藝術的思維,發展想象能力。
占有材料是寫作的第一步。占有了大量的豐富的材料,寫作才有深厚的物質基礎,文章才有取勝的可能。
寫作材料從哪裏獲取?毛主席說,人民群眾的鬥爭生活是作家、藝術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創作源泉,這是講作家的創作,一般文章的寫作也是如此。寫作的材料,不外人、事、景、物、情、理等方麵,這每一方麵的材料都是來源於生活。當然也要從閱讀中獲取,但那隻是“流”不是“源”,“任何知識的來源,在於人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覺。”(毛澤東《實踐論》)學習寫作,一定要樹立生活是寫作源泉的觀點,關心生活,熱愛生活,積極投身到生活中去,在色彩斑斕的生活海洋裏,隨時張開生活之網?捕捉豐富的寫作材料。
材料的獲取,不外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麵。直接獲取就是自己的見聞經曆,間接獲取就是讀書或調查。寫文章要有兩個材料庫存,生活儲備倉庫和知識儲備倉庫,因為寫作就是“從知識和印象的庫藏中間抽出最顯著和最有特征的事實、景象、細節,把它們包括在最確切、最鮮明、最被一般理解的語言裏。”(高爾基《蘇聯的文學》)
直接取材——觀察與感受
一、培養觀察力
1.觀察和寫作
文章是社會生活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寫文章就是對生活的觀察、分析和表現。觀察是人們認識生活的基礎。要認識生活,豐富生活,就必須把觀察的大門拉開,讓社會生活的信息源源不斷地輸送進來。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把“觀察,觀察,觀察”寫在實驗室的牆壁上,作為從事科學研究的座右銘。達爾文曾自豪地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觀察在寫作中應有更為重要的地位。魯迅先生說:“此後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茅盾指出,學寫作,技巧方麵的問題固然不可不學,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夫的“是在觀察力的養成”。
記敘文以記人敘事為主,觀察尤為重要。初學寫作常常抱怨生活單調,提起筆來“沒啥寫”,原因之一就是不善於觀察生活,分析生活。契訶夫曾對一個青年作者說:“怎麼會沒有題材呢?一切都是題材,到處都有題材呀。您看這堵牆,似乎它連一點有趣的地方都沒有。可是您凝神看著它,就會在那裏麵有所發現,找到別人以前還沒注意到的東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寫下來了……又如月亮,雖然已是個很老的題材,可是仍舊可以用它來寫成好東西。甚至可以寫出有趣味的東西來。不過當然也得注意觀察月亮,得到自己的發現,而不是別人的、已經陳舊的東西。”(《契訶夫論文學》)對事物不觀察,或者觀察不精細,就不會有具體形象的反映;觀察不深入,沒有自己的發現,把握不住生活的底蘊,就反映不出生活的本質麵貌。
議論文、說明文等文章的寫作,也同樣離不開觀察。比如寫議論文。有人認為議論文是用概念、判斷闡釋事理,隻要多讀書有了理論知識,不觀察照樣能寫好議論文,這認識是片麵的。寫議論文自然離不開學習理論知識,但觀察仍然是議論文的寫作基礎。議論文的作者隻有關心周圍的事物,深入實際生活,有敏銳的觀察力,通過觀察和調查,掌握了豐富的寫作材料,經過分析研究,才能提煉出有針對性的深刻論題和有強大說服力的論據,才能獲得有典型意義的議論形象。毛澤東為了回擊右傾機會主義者對農民運動的誹謗,深入湖南幾個縣作了三十二天的農村調查,根據親身見聞寫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恩格斯為了寫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不僅掌握了大量的書麵材料,還用了二十一個月的時間深入到英國工人住宅區去調查采訪,他親自觀察工人的日常生活,問詢工人的疾苦,親眼看他們同資本家作鬥爭。這本書的副題就是“——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