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黃梅少年(1 / 2)

2007年秋天到湖北看黃梅,轉眼一年過去了。每當想起黃梅之行,總有一件小事縈繞於心,不記下來像欠了一筆賬似的。不是欠別人的賬,是欠自己的。

那天上午參觀四祖寺。四祖認為,修行並不神秘,日常生活就是修行,種田就是修行。一邊種田,一邊修行,自食其力,方可修行得好。我受到啟示,想到寫作也是一種修行。修行需要靜心,安心,專心,一個人一輩子隻幹好一件事就行了。這與寫作的道理是相通的。

接著參觀毗廬塔。據說此塔建於唐代,是四祖寺前唯一一座唐代建築遺存,不可不看。我們拾階而上,一座方形的白塔赫然矗立在我們麵前。同行的朋友們,有的駐足對塔仰視,有的繞著塔轉,有的選角度在塔前照相。我卻一眼在塔側的鬆樹下看到一位少年。鬆樹根部建有水泥方池,那少年在池沿邊靠坐著。我走過去一看,見少年用短扁擔挑了兩隻蛇皮塑料袋子,一隻袋子裏裝滿香品,另一隻袋子裏裝的是礦泉水之類的飲料。顯然,這些東西都是準備賣給香客和遊客的,我們走過來時,已經看見有人在路邊擺開了攤子,在賣同樣的東西。可是,少年為何躲在一邊,不把東西拿出來賣呢?我猜,少年可能在等一個人,等的人十有八九是他的奶奶,等奶奶來到之後,由奶奶把東西拿出來賣。我猜得沒錯,一問,少年果然是在等他奶奶。他們的家離這裏比較遠,又都是山間小路,他挑著擔子走得快,奶奶走得慢,他就提前來到了。秋季開學後,少年剛上小學四年級。這天是星期六,少年不上課,就幫奶奶挑東西上山。少年的眉眼挺清秀的,隻是有些瘦弱,臉色也有些發黃。

同行的初小玲也過來了,她俯著身子,關切地看著少年,輕聲和少年交談。少年很羞怯的樣子,初小玲問一句,他就答一句,不問,他就不說話,還低著頭,低著眉,不敢看人。我聽出來了,少年的父母都在杭州打工,家裏剩他一個人,隻好跟著奶奶過活兒。在我國農村,目前有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少年兒童,這位少年無疑是其中的一個。我的老家也在農村,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況也知道一些。在我二姐那村,有一個孫子留給爺爺看管。一天午後,孫子掉進水井裏淹死了。爺爺把孫子放到床上,摟著孫子,自己喝下農藥也死了。還有一個當奶奶的,腿上有殘疾。當聽說孫子掉進了河裏,她一邊往河邊爬,一邊喊人救她的孫子。孫子被人送到醫院搶救,奶奶在家裏準備好了農藥,一旦孩子救不活,她也不活了。幸好,孫子被救過來了,奶奶才沒有死。沒有死的奶奶接著看孫子。想想那些留守兒童,看看眼前這位從小就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少年,我心裏一酸,淚水頓時湧滿了眼眶。我控製著,沒讓眼淚流出來。一個人老大不小了,動不動就流眼淚,顯得感情太脆弱,也容易讓朋友們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