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參天的古樹(2 / 2)

基金會成立以來,在過去的九年間,已有蘇格蘭、澳大利亞、尼泊爾、加拿大、匈牙利等六七個國家的九十五位作家、藝術家到奧斯特維拉寫作。他們都對那裏的居住和寫作環境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那裏寧靜的氣氛、獨處的空間、優美的自然風光,的確能夠激發創作活力。

我由衷敬佩埃斯比創辦基金會的創意。他的目光,是放眼世界的目光。他的胸懷,是裝著全人類的胸懷。他的精神,是真正的國際主義的精神。有了那樣的精神,他才那麼給自己定位,才有了那樣的創意,才舍得為文化藝術投資。他的投資不求回報,是在為全世界的文化藝術發展作貢獻,在為人類的精神文明作貢獻。埃斯比的舉動堪稱是一個壯舉。

1999年,埃斯比先生逝世後,波麗繼承了他的遺誌,繼續發展基金會的事業,不斷擴大基金會的規模。基金會擴建基礎設施的近期目標,是每年至少可以接待三十二位作家、藝術家到那裏生活和寫作。波麗一頭銀發,大約七十多歲了。她穿著紅上衣,額角別著一枚蝴蝶形的花卡子,看上去十分俏麗,充滿活力。她對我們微笑著,很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在互聯網上看到對我們的介紹和我們的作品,向我們深深鞠躬,讓我們十分感動。

由中國作家協會推薦,經埃斯比寫作基金會批準,我和肖亦農有幸成為首批赴奧斯特維拉寫作的中國作家。一在樹林中的別墅住下來,我就體會到了那裏的寧靜。我們看不到電視、報紙,也沒有互聯網,幾乎隔斷了與外界的信息聯係。那裏樹多鳥多,人口稀少。我早上和傍晚出去跑步,隻見鳥,不見人;隻閱花兒,不聞聲。天黑了,外麵漆黑一團,隻有無數隻昆蟲在草叢中合唱。在月圓的夜晚,我們踏著月光出去散步,像是聽到如水的月光潑灑在地上的聲音。寫作的間隙,我平躺在客廳的沙發上,看著掛在涼棚屋簷下由道道雨絲織成的雨簾,一時不知身在何處,寧靜而幽遠的幸福感從心底湧起。不能辜負埃斯比寫作基金會的期望,亦不能辜負那裏優美的自然環境,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我寫了一篇短篇小說,兩篇散文,記了兩萬多字的日記,還看完了三本書。

我們剛到那裏時,杏樹剛冒花骨朵兒。當我們離開時,紅紅的杏花已開滿了一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