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世紀、文藝複興時期和巴羅克時期的音樂(1)(1 / 3)

“音樂最初是謹慎的、合乎禮儀的、簡樸的、具有男性氣概和良好的道德。現代人是不是使它過分淫蕩了呢?”

——列日的雅各

(JscobofLiége,十四世紀)

1.遙遠的過去

“人能因溫柔的曲調而寧靜,也能因與之相反的曲調而激動,在人的天性中沒有比這種性質更獨特的了。兒童、青年和老年人都非常自然地以一種自發的情感和音樂曲調相協調,不論哪一種年齡的人都會因美妙的歌曲而感到愉快。”

——波伊提烏波伊提烏(Doethius,約480—524),古羅馬唯心主義哲學家、政治家,著有《哲學的慰藉》。

古代文化——蘇美爾蘇美爾(Sumer),古地區名,在今伊拉克東南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下遊。、巴比倫、埃及——的遺跡表明了音樂藝術的繁榮。在古代社會,宗教的神話和傳說把神聖的力量歸因於音樂。底比斯城在音樂聲中興起,耶利哥城則在音樂聲中衰亡底比斯(Thebes),埃及尼羅河畔的古城;耶利哥(Jericho),西亞死海以北的古城。。大衛演奏裏拉琴治愈了掃羅的憂鬱症。在耶路撒冷聖殿裏的教士都是音樂家,“他們穿著精美的亞麻布衣服,拿著鑔、薩泰裏琴薩奉裏琴是古代一種三角形撥弦樂器。和豎琴站在聖壇的東頭,和他們一起有120個教士在吹奏號角。”

古代音樂隻有很少的片斷傳給我們,漫長的歲月已經使回蕩在雅典圓形劇場和羅馬競技場中的音響消失殆盡。在希臘和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音響和它們所反映出來的觀念形成之後發展起來的音樂土壤,是西方音樂遺產的一部分。

格列高裏聖詠

音樂很早就開始在基督教教堂裏發揮作用了。聖保羅聖保羅為耶穌門徒之一,於當時諸國中廣傳基督教。告誡埃弗瑟斯埃弗瑟斯是愛奧尼亞的一個城市,位於小亞細亞海岸。人要胸懷對神靈的感情,“你要唱聖歌、讚美詩和宗教歌曲,在自己心裏對主唱出和創造出美妙的音樂。”教堂音樂接受了希臘人、希伯來人和敘利亞人的影響。把不斷發展的聖詠及時集中到有組織的禮拜儀式中成為必要的了。這一任務持續了幾代人,但習慣上把這些與格列高裏一世的名字聯係在一起,他的在位期從590年到604年。

格列高裏聖詠(也叫作無伴奏齊唱樂)從希臘和希伯來音樂而來,它也隻有單一的旋律線。換言之,它是單聲音樂的織體,沒有和聲與對位。它的自由流動的聲樂旋律精巧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格列高裏聖詠的旋律沒有規則的重音,它所表現出來的可以叫作音樂中的散文節奏,或叫自由體節奏,這不同於我們在二拍子或三拍子有規律地出現重音的音樂中碰到的那種韻律詩節奏。

格列高裏聖詠有三千多首,在它們形成傳統的形式之前經過了幾代人的創造。它們構成了無名氏歌曲的主體,深深地紮根於人們的精神生活中,這是宗教歌曲的珍品,有人說得好,“不是和我而是和每一個人”都有關係。格列高裏聖詠避免使用寬音程的跳進和力度對比,它從容不迫地上升和下降,形成一種西方音樂記譜法的演變精神性的音樂語言,是“有音高的祈禱”。格列高裏聖詠不受規則的樂句結構的束縛,它那連續不斷、蜿蜒曲折的歌唱旋律是羅馬式繪畫和建築中波狀起伏的裝飾在音響領域裏的對應物。

最初,格列高裏聖詠以口頭形式一代接一代傳下去。由於聖詠數目的增加需要給演唱者提示不同旋律的大概輪廓,因而產生了紐姆記號(neume),寫在歌詞上麵的上行和下行的小記號表示了旋律的進行方向。

至於為歌詞譜曲的方法,有3種主要的旋律形式:音節式,每一音節一個音;紐姆式,一般是一個音節有幾組包括二至四個音的音組,在最初的記譜法中,每一組音由一個紐姆記號來代表,花腔式,一個音節延伸更多的音組,如為“哈利路亞”一詞的配置。花腔式風格來源於東方狂想式的即興音樂,它成為格列高裏聖詠的突出特征,對西方音樂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中世紀調式

格列高裏聖詠的旋律型按調式分類。(調式就是全音和半音排列的特殊形式o)中世紀調式或教堂調式都由8個音組成,每一種都有一個中心音。有8種調式,其中4種為正格調式(原調式),4種為變格調式變格調式也稱副格調式。(振生調式)。下例中帶有兩條垂直線的全音符是中心音或叫終止音,它是正格調式的第一個音,是變格調式的第四個音。此外,每一個調式還有屬音,是占第二位的中心音,下例中普通的全音符即屬音:

應該注意,如果演唱調式I——多利亞調式——時將B降半音,則它相當於自然小調,而調式V——利底亞調式——將B降半音則相當於大調。因此,這種調式和聲孕育了最終替代它的大一小調和聲的種子。還要注意,正格調式能用鋼琴的白鍵來演奏,而用相同的主音構成大調或小調時,我們則必須使用升音或降音。

教堂調式作為歐洲音樂藝術的基礎長達一千年之久。隨著複調音樂或叫多聲部音樂的發展,以這些調式為基礎逐漸形成了一套和聲體係。隨後,“調式的”這個形容詞使用來說明盛行於早期和晚期中世紀的旋律與和聲的類型。現在經常使用與之相對的形容詞“調性的”,用來說明取代了調式的以大一小調為基礎的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