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後記(1 / 1)

中德合作:中國經濟轉型新契機

SINO-GERMAN COOPERATION:A NEW OPPOTUNITY FOR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

你若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2014年10月11日,李克強總理在德國訪問期間參加中歐論壇漢堡峰會時,引用了歌德這句話表達中國政府對中德合作的美好期許。他說,“中國的發展是開放的發展。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的繁榮也需要中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中國經濟的穩定有利於中歐經貿合作和互利共贏。

中德合作,互利共贏,這早已成為兩國經濟領域各方麵開展合作的共識,中德開展經貿合作對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展具有定海神針的作用。本世紀初,中國開始享有“世界工廠”的美譽,中國經濟從過去十多年每年超過10%的增速放慢了步伐,世界開始以狐疑的眼光注視著中國,中國經濟“安否”牽動著世界的神經;而德國經濟,作為歐洲經濟的“心髒”和“馬達”,為歐洲經濟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德國製造”是高端精密製造業的代名詞,德國品質是暢通世界市場的通行證。

“中國製造”與“德國製造”,一個大而全,一個細而美,一個粗枝大葉,一個晶瑩剔透,代表了工業史上兩種不同的發展路徑,兩者完全可以互補互通,而當前中國處於改革與轉型的“新常態”情景下,“中國製造”更應虛心向“德國製造”取經,以實現自己的轉型升級。三百多年的德國經濟史展示了一幅蓬勃大氣而又跌宕起伏的經濟發展圖騰。從國家分裂、市場割裂到國家統一,從工業革命時代的“後知後覺”,到電氣革命時代的“弄潮兒”,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時代的引領者,再到“工業4.0”時代的倡導者和先行者,德國經濟始終屹立不倒,“德國製造”享譽世界,現在依然是中國經濟轉型和學習的楷模。

欣喜的是,在改革與轉型的周期下,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在提升。服務業比重繼續上升,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也取得了明顯成效,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跨了欄”。“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碳排放強度下降5%左右,這是多年來最大的降幅。”李克強總理在峰會上擲地有聲的說到。

由德國倡導的“工業4.0”的大幕徐徐開啟,全球製造都正向智能製造轉型,仍然徘徊在價值鏈底端的“中國製造”更應迅速“回過神來”,積極轉型,把握好這稍縱即逝的新機遇。而在李克強總理的訪德期間,宣布了中德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這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意味著巨大的轉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