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引領歐盟,邁向世界
GERMANY:LEADING THE EUROPEAN UNION,TOWARDS THE WORLD
撰文|鄭春榮教授(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
德國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它的經濟實力源於其穩定而又強勁的出口,而其出口的支柱則是“德國製造”的品牌優勢。
從2000年以來,幾乎所有西歐國家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都呈下滑趨勢,唯有德國基本保持了恒定(2012年年底的數值為22.4%,而英法均為10%)。正當歐盟委員會2012年秋製定雄偉目標,力爭將歐盟各國的工業產值占比從目前的近16%提高到2020年的20%,並從而實現歐洲的再工業化的時候,德國卻已經吹響了工業4.0的號角。
德國的“另類”表現也同樣體現在經濟增長率和勞動力市場數據上:在經曆了2009年的金融危機後,德國經濟率先從危機中走出來,2010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甚至達到了兩德統一以來的峰值(4.2%),2011年的增幅也有3.0%。雖然2012年、2013年德國經濟受歐債危機拖累,僅增長0.7%和0.4%,但相較於其他歐盟國家和歐元區國家呈現衰退的狀況,德國經濟的走勢仍然是良好的。而且,在接下來的兩年,德國經濟預計又將達到近1%至2%的增幅。與此同時,目前德國的失業人數也已經降至300萬以下,失業率低於7%,而歐盟和歐元區國家平均失業率仍然分別為10.8%和11.9%。
有鑒於此,人們不禁要問,一個直到20世紀初還被貼上“歐洲病夫”標簽的國家,如何能如此迅速地在歐洲“重新崛起”?不僅德國實施“2010議程”的前瞻視野和改革魄力為人們所稱道,而且,德國充滿魔力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成為各國研究乃至想要效仿的對象。
無論如何,隨著德國在歐盟內經濟實力的不斷上升,德國被推上了歐盟內領導力量的位置。在經過了最初的不適應之後,德國在歐債危機應對中堅定地在歐盟內貫徹財政整固措施,抵抗住了債務國提出的以財政擴張措施應對危機的主張。即使是歐債危機有所緩和的今天,默克爾領導下的德國政府依然反對債務國家放鬆改革。
德國深刻認識到,雖然歐盟其他國家時時呼喚德國的領導,但當德國真的有發號施令之嫌時,其他國家就會對德國表現出警惕乃至憤恨。因此,德國在未來引領歐盟發展的過程中依然需要夥伴,依然需要小心翼翼。
這種謹慎前行也反映在德國的外交政策上。目前,德國表示出想要推行積極有為的外交政策並更多地參與建構國際秩序的意願。在諸如烏克蘭等危機與衝突應對的過程中,德國已經表現出了較之以往更為主動和強硬的姿態,呈現出邁向外向型建構力量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