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後期,陪都金陵(今南京)是一個繁華之地,遊人如雲,到處呈現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僅戲班子就有數十個。其中最出名的,一個是興化部,一個是華林部。著名演員馬錦,字雲將,祖輩是西域人,他是興化部的主要演員。
一次,一個富商遍請貴客文人,舉行盛大宴會,讓興化部和華林部演對台戲助興。興化部在東台,華林部在西台,同時上演《鳴鳳記》。這是一出反應楊繼盛等“諫臣”與嚴嵩父子等奸佞之間矛盾鬥爭的戲。開頭,兩台歌聲悠揚,同樣贏得了觀眾的好評,而當演到嚴嵩和夏言兩個宰相爭論是否收複河套的時候,兩台演員的演技便顯出了差距,觀眾都麵向西台,為華林部扮演嚴嵩的一位姓李的演員喝彩,有的大呼“端酒來!”有的索性把座位移到西台前麵去了,不再向東台觀望。東台上還沒等這出戲演完,便停鑼息鼓了。原來興化部扮演嚴嵩的馬錦自感羞愧,當即卸裝不知去向了。
馬錦是金陵著名的歌手,興化部的主要演員。自他出走後,興化部又不願意隨便找人接替他,隻好停演了。於是,華林部獨享盛名。
過了三年,馬錦又回到了金陵,召集他的同伴重理舊業。他又找到原先那位富商,請求道:“希望你再舉行一次宴會,把上次請過的客人全部請來,我們興化部和華林部重新對台演一回《鳴鳳記》,給大家助興。”那位富商欣然應允。
兩台戲照例同時開演。演到嚴、夏兩宰相爭論河套問題時,馬錦簡直把嚴嵩演活了,不要說觀眾為之傾倒,連西台那位姓李的演員,也失聲叫好,連忙跑到東台,跪倒在馬錦麵前,甘願做他的徒弟。
當天晚上,華林部的一些演員都到興化部去拜訪馬錦,請教說:“你的演技本來也不錯,可是比不上李君,李君扮演嚴嵩,可算是演絕了,現在你又從哪位高師那裏學了這一套演技,竟然把他壓倒了呢?”
馬錦回答:“李君扮演的嚴嵩,確實是天下無與倫比,可是他又不肯教我。我怎麼辦呢?我聽說當今宰相顧秉謙同嚴嵩是同一流人物,便跑到京城裏,請求給他當仆人。整整三年來,我每天伺候他,仔細觀察他的舉止,琢磨他的語言,久而久之,對於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全部摸得熟透。這就是我拜老師的經過啊!”
大家聽了,都佩服他為演好角色而立的恒心和所下的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