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上海男人(3 / 3)

上海女士對《上海寶貝》一書懷有普遍反感,她們認為這本書汙辱了上海人,“極不可信”。但認為上海的女性確實是“寶貝”,她們聰明、賢慧,過日子精打細算,講究實惠,關心自家的生活,而不想入非非。

除起早上市場買菜外,在上海的老市區人們還可以看到這道“風景線”:那些住在裏弄裏的婦女,天剛破曉便從石庫門裏走出來,她們一個個手提馬桶去公共廁所,而後,右手提著空馬桶左手拿著大餅、油條回家,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終年如此,任勞任怨。

對於這種生活方式,其他地方的人是不大理解的。但對上海人而言,則習以為常。

所以上海女子婚前很浪漫(很會談戀愛),婚後又很現實(很會過日子)。她們會打扮自己,同時也樂於將這種愛美的思想灌輸給男友——做她們的男友必須西裝革履的,否則走在大街上太不般配。她們是一所教育你成為紳士的學校。你除了會獻花之外,還要會做飯——結婚不出一年,你將成為小有水平的廚師。上海女子以善理財著稱,你也成了一位控製細水長流的會計。她們喜歡將丈夫當作親愛的家產來管理,並為自己培養的結果而沾沾自喜。當然,這一切或許會使你有點累——但上海女子是那種使你累而又心甘情願的女人,有時候她們一個嫵媚的微笑就會令你覺得有所回報了。

上海姑娘在成為妻子後,便會立即以家為生活中心,將持家、顧家、治家,以家的興旺、丈夫和子女有出息而視為自豪,並不斷與同事、女友攀比,務必事事不落人後,讓別人羨慕。當然,其他城市的婦女亦是如此,但像上海婦女做到如此極致的不多。

沈小姐自小熱衷於穿著打扮,而且精於烹調。結婚之後便一心撲在家裏,她不僅打扮自己,還精心打扮自己的“老公”,她的“老公”在電視台當導演和製片人,是個不修邊幅的人,頭發很亂而且還留著絡腮胡子。後經沈小姐的“修理”,這位“老公”容光煥發,走在街上,再也沒人白眼相加了。

有人對沈小姐說:“儂可別給別人做嫁衣喲!老公漂亮了,外麵的女人就會追求他……”沈小姐不以為然,很自信地說:“你希望你家老公像個垃圾癟三嗎?再者,外麵多一個人愛他,總比多一個恨他好吧!”這個人啞口無言,很佩服沈小姐的膽量和勇氣。

沈小姐原本在上海一家小報當記者,結婚後便辭了職,她認為自己不是當記者的材料,應該讓出位子給別人幹。自己在家裏研究研究烹調,“燒出幾樣好的小菜,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嘛!”她說。

如今,沈小姐每天開著私家車送丈夫去電視台上班,無論老公回來的多麼晚,她都等他一起吃晚飯。小兩口生活得十分甜美,就像昨日洞房花燭夜一樣。

上海婦女很少有想當“女強人”的。她們普遍認為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社會分工不同。如果社會上多了“女強人”就少了“男強人”。

有人說,上海人精明不聰明。但對於上海婦女而言,其實既精明又聰明。她們在菜市裏討價還價,在商場時挑三揀四,表現了她們的精明。在家裏她們把家務安排得井井有條,將丈夫、孩子照顧得舒舒服服,是一種聰明,也是一種實惠。當其他城市的婦女趨於“新潮”而懶於家務時,大多數上海婦女還在認真學習烹調、製衣、織毛衣之類的活計。當“新潮”女士對賢妻良母不屑一顧時,上海婦女還將其視為女人的本份。

她們從不說自己的苦楚。這種婦女在上海是很多的。如果你有機會漫步在上海街頭,絕對看不到或者聽不到上海婦女在馬路上、早市上扯閑話、發牢騷。雖然家家有一本難念的經,但是她們隻是在自己家裏念,從不公開聲張。從這裏可以看出上海婦女的聰明和有文化,乃至有保護自己“隱私”的現代意識。

在《讀城記》的作者易中天的眼裏,上海女人是“最有女人味的女人”。她們懂得美麗自己,懂得惹男人憐愛,懂得照顧家,是名副其實的賢妻良母。這其實是很中肯的,上海女人的確是女人之中優秀的一群,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來描畫她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