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1 / 2)

大廳裏,歌聲悲壯,情緒激昂。

一位英武剛健的將軍,正揮動著有力的雙臂,在指揮一群青年軍官唱歌。將軍氣宇軒昂,指揮動作樸實而熟練,他那濃黑眉毛下的一對眼睛,炯炯有神地環視著大廳裏唱歌的人群,用他的動作、表情,眼神和聲音,掀起歌唱者內心激情的波瀾。當唱到悲憤的高潮時,歌聲中夾雜著哭泣聲,全場軍官,有的熱淚盈眶,有的低頭飲泣,有的仰天悲號,有的握緊了拳頭……

是什麼歌曲具有這樣震撼人心的力量?

是誰在指揮這悲壯的歌詠場麵?

是什麼人在噴發出這哀而動人的歌聲?

這支歌就是後來唱遍全國的《鬆花江上》,指揮者是周恩來同誌,唱歌的是一群東北軍青年軍官。

一九三七年初,時令正當數九寒冬,祖國西北的天空朔風怒號,黃塵飛卷,風譎雲詭。

西安的政治形勢瞬息萬變,比反複無常的氣候更加令人難以捉摸。

周恩來同誌作為中共中央的全權代表,剛在這裏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但當蔣介石脫離了階下囚的困境,於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底一回到南京,就立即否認了他在西安許下的“聯紅抗日”的諾言,扣留了“西安事變”的主要發起人張學良將軍,同時又派重兵對西安實行軍事壓迫。由於“西安事變”的爆發和蔣介石被擒而剛剛舒展了愁眉的古城人民,而今又在風雲突變的形勢下鎖緊了眉峰,全國又麵臨著內戰的危險。

張學良被扣之後,二十萬東北軍出現了群龍無首的局麵。東北軍內部在對蔣“戰”與“和”的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當時的西安,處在劍拔弩張的極其複雜的局麵之中。

在此艱險危難的時刻,周剮主席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力挽狂瀾,為加強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內部團結而日夜奔忙。有一次,在新城內楊虎城將軍的“講武堂”裏,周副主席出席了東北軍的軍官會,他在講演中熱情宣傳了我黨的抗日主張,高度讚揚了東北軍全體官兵在‘西安事變’中采取的“逼蔣抗日”的正義立場,又語重心長地強調了團結抗日的重要性。周副主席那生動,雄辯和富於遠見卓識的講演,深深地吸引著,感染著東北軍的軍官們,他們以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來表示支持周副主席的論點。講演結束後,大家圍著周恩來同誌,帶著戀戀不舍的敬慕之情,不願離去。

這時,周恩來同誌爽朗地問道:“大家一起唱個歌好不好?”

“好!”講武堂裏響著同一個回答。

一位東北軍軍官出來提議:“請周將軍給我們指揮!”

又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表示讚同。

這時,周恩來同誌謙虛地笑了笑說:“那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唱《鬆花江上》吧!”他起了頭,抬起雙臂揮動起來。接下去,就出現了本文開頭時所描寫的場麵。歌聲震蕩著整個“講武堂”:

歌聲牽動著每一位東北軍軍官的心。這歌聲從每一位軍官的心底湧流出來,淋漓盡致地傾訴著他們思鄉戀土的愁。

“九·一八”已經過去五年了,失去家園,流亡異鄉已經整整五年了!亡國奴的滋味不好受啊!流落在西北的東北軍官兵,沒有一天不在思念著故鄉和父老,沒有一時不在盼望著去奪回慘遭日寇蹂躪的土地和同胞。當大家唱到:

悲壯激昂的歌聲,好似畫出了鬱積在他們內心深處的一個大問號,問大地,向蒼天:什麼時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怎樣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

這支具有神奇般感人力量的《鬆花江上》,是由那時在西安做地下工作的共產黨員——張寒暉同誌創作的。但在當時,人們都並不知道這首歌曲的作者。作者是誰,這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大家得到了一首能抒發鬱悶,哭訴情懷的好歌。在“西安事變”前夕,《鬆花江上》剛剛秘密傳到東北軍中。“西安事變”爆發後,它迅速地在東北軍中公開流傳開來。由於它深刻反映了東北軍官兵的情緒,引起了他們強烈的共鳴,在沒有廣播,沒有錄音、沒有出版的條件之下,一傳十,十傳百,其傳播速度之快,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這是真正的“不翼而飛”。這時,剛來西安處理“西安事變”的周恩來同誌,立即就注意到了這支歌,並在百忙中抽時間學會了它。周恩來同誌具有這樣一種非凡的敏銳感:他善於發現和運用群眾喜愛的歌曲,來宣傳群眾,團結群眾一致行動。他在新城“講武堂”指揮大家高唱《鬆花江上》,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周恩來同誌不但曾多次帶領,指揮群眾唱《鬆花江上》,還曾在文章中指出:“成千成萬的青年人無家可歸,無學可求,尤其是東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飄泊流浪,一再地嚐受人世間的慘痛。一支名叫《鬆花江上》的歌曲,真使傷心的人斷腸。”《鬆花江上》以其牽動若千百萬人民感情的主題和它本身高度的藝術性,成為張寒暉第一首傳遍全國的作品,起了無法估量的巨大的宣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