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附近遊蕩的忠魂
西四牌樓本是為慈禧太後慶生而建的,它與東四牌樓正相對稱,是一座四柱三樓式的木製牌樓,上麵的描金油漆彩色畫,紛繁錦繡,煞是好看。東路口牌樓上寫有“行仁”,而西路口牌樓上則寫著“履義”。
西四牌樓之所以有名,並非因為那上麵花裏胡哨的圖案,而是因西市這裏曾是幾位忠良賢德人士冤死的地方,這其中的一位便是於謙,他那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便暗示了他的最終結局。
明正統十四年(1449),北京遭瓦剌部也先可汗的進犯。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率大軍出征,卻在宣化府附近的土木堡被圍,成了階下囚。
也先本打算用英宗作為要挾明王朝的條件,可是,以於謙為首的抵抗派大臣堅持保衛北京,並將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扶上了皇位。經過不懈堅守,終於迫使也先可汗棄京而去。也先見英宗已是無用之物,索性做個人情,放他回京。景泰八年(1457),回到京城的英宗率親信發動政變,重登帝位。
英宗重登帝位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處死於謙,以解心頭之恨,並且是以極其殘忍的方式將其處死的:先砍去於謙手足,之後才斬首,為的就是讓其屍骨零落不全,即便入土也難安。在於謙被殺一年之後,其部分遺骸才在舊部的護送下歸葬老家杭州。
作為有功之臣,於謙無辜被冤殺,於是民間便流傳開許多關於西市附近、夜晚時分有冤魂出沒的傳聞。據說,於謙年輕時非常信夢,還常去關帝殿祈夢,卜問前程。一日於謙在書房打盹時,夢到一位身材高大、金色麵龐的紫衣人說:“你日後必定是一品大員,朝廷重臣,可你勿要因此而驕橫。你生前死後,都要以保護天下蒼生為念!”
也許是因為心中尚有保護黎民百姓的夙願,因此,即便肢體殘碎不全,於謙也要遊蕩在世間,以履行保護百姓的使命。住在西市的人們夜半時分經常看到一個缺了手臂的影子,用另一隻手提著寶劍來回遊蕩。但是老百姓並不害怕,而且還為能看到於謙的忠魂而引以為傲。有些老者說,這是於謙不放心咱,又回來保護咱們了。
也有人說,於謙死後首級懸於西市,雖然其屍身被部下連夜取回,但直到下葬,他都還是身首異處,因為沒人敢再冒風險取回他的首級。因此,每到子夜,於謙的鬼魂就在西市附近遊蕩,他那是在找自己的頭呢!
這個傳說告訴我們於謙這位忠臣死得太冤、太慘,西市這地方陰氣重,乃是冤魂聚集的場所。而且當時的百姓不滿意皇帝錯殺忠良,這才編造了這麼個故事,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抗議,為的就是紀念這位為官清廉、抵死抗戰的忠臣。
乾隆禦筆題詞的寶珠洞牌樓
老北京的特色牌樓很多,但能得到皇帝垂青,並在匾額上親筆題字的,那還真不多見。可是,有這麼一處好地方,這裏的牌樓上就有乾隆帝的禦筆題詞,這便是寶珠洞牌樓。
寶珠洞矗立在北京八大處公園的第七處寺院前,始建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這座木製牌樓上,外匾額書寫著“歡喜地”,內匾額則寫有“堅固林”,這都是乾隆帝的禦筆。寶珠洞中曾供奉著一尊桂芳和尚肉身貼金像,隻可惜,因年代久遠、戰亂頻繁,如今我們已無法看到這尊金像了,隻能用一座漢白玉坐像來代替。
也許您要問了,為何隻有寶珠洞牌樓上能見到乾隆爺的禦筆題詞呢?答案就在這裏曾供奉的那尊高僧肉身像上。那麼這高僧到底是什麼來頭,竟然能讓乾隆爺留下墨寶?
要說起來這位老和尚的名頭還真大,他曾被乾隆帝用重金請來皇宮作法度生,而且民間還流傳著關於他入宮做佛事的一段故事呢。
話說乾隆在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亂之後,將一位容貌不俗、身體奇香的女子帶回了皇宮並封為妃子。盡管聖眷優渥,寵愛有加,可這位回疆女子仍舊終日鬱鬱寡歡,也不與別人來往。乾隆得知後十分憂心,以至於竟因為牽掛這妃子,而無心於朝政國事。於是這位無辜的回疆妃子便成了宮中眾人嫌厭的對象,未及年老時便香消玉殞了。
在這之後,乾隆生了場大病,連服了多少湯藥都不見起色,其病情之嚴重竟使十數名太醫都束手無策。於是宮裏人人都說這是回疆妃子的鬼魂在作祟,為了“請走鬼魂”,乾隆便命人用重金迎請了當時赫赫有名的桂芳和尚來宮中做佛事。這桂芳和尚果然不負眾望,在虔心誦經作法四十九天之後,乾隆的病情就有了好轉。桂芳和尚再繼續誦經祈福,乾隆的病竟大好起來,而桂芳和尚也因此而聞名朝野、享譽京城,成了人們口中的“活菩薩”。病愈之後的乾隆皇帝感念桂芳和尚的救命之恩,便封他為“鬼王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