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子,你說他們寫的怎麼樣?”
郡主的聲音在方源的耳邊回蕩,卻是讓方源汗毛乍起,小方子,嘴角抽搐,一萬頭草泥馬從心頭奔過,對此方源隻能說臣妾做不到啊。
“這首宿建德江是何人所寫?”
此話一出眾人具是一靜,莫非有什麼驚世佳作不成,若是出現在我大唐(大秦)之內豈不妙哉,紛紛附耳聆聽。
方源聽到這個聲音才注意到坐在首位的三位老人,在來到這裏之前便已經了解到,秦國派出百家書院的兩位院主迎接大唐國的使節,想必也是知曉了這文鬥宴的目的,分別是儒家書院孔文章,浩氣書院浩空,坐在第三位的恐怕便是大唐國萬經院的楊亦。
此三人乃是當世之大儒,文章才氣縱橫,一字千鈞,出口成章,特別是邁入大儒之後一身浩然之氣震殺一切魑魅魍魎,比之佛家的度化之術更為厲害,乃是當世第一滅妖除魔之力。
坊間傳言有一才氣書生每日誦讀聖人經卷,才氣凝聚,在赴京趕考的途中,夜中遇到一座古寺,乃妖魔鬼物所化,吞噬過往的路人,那書生夜晚以書聲對敵,浩然之氣孕發,隻是初生便能將那道基境的妖魔重創。
以凡人之驅,浩然之氣,便能抗衡重創妖魔,儒家手段可見一般。
不過文人書士孕育的浩然之氣對於妖魔克製極大,卻不善於爭鬥,不到大儒卻無多少戰鬥力,以前有一道基十階的儒生敗在道基八階的修仙者手中震驚一時,諸國之間才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
而且浩然正氣頗為難養,需要經過幾個甲子的時間才能有所小成,一旦道心出現破綻,做出傷天害理之事,浩然正氣就會一散而盡,再次淪為普通人,所以浩然正氣雖然厲害,卻是少有人修行,就算是在書院之中修行的多是修仙之法。
如此人物作為公證,自然不會出現徇私舞弊的事情,除非那大儒想修為盡廢,受世人唾棄。
方源對於這些窮經皓首的大儒頗為敬佩,特別是其中一位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方源的授業恩師,若是無他的幫助,自己想以一介布衣書童入書院修行卻是千難萬難。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好詩,此詩乃上品佳作啊。”
周圍的人一聽,頗為異動,在座的的各位莫不是有才學之士,對於詩詞的好壞還是能夠體悟一二的,就算體悟不透卻是可以問及旁人,也不以為恥,向學之風可見一般。
君子習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世家大族更是將這些禮儀從小灌輸給這些公子,因此就算王公子想要找房源麻煩也隻能行王道,不然會被人恥笑,否則以方源當時的作為也活不了多久,畢竟打狗還要看主人,這些世家大族臉麵比誰都看重,方源將世家大族的狗宰而烹之,落了王家的顏麵,若不是看在郡主的麵子上,方源豈會如此瀟灑的活著。
世家大族傳承悠久,每一位傳承千載的家族之中最少都有一位神位境的老祖,這等實力可見一般。
因此方源知道可以囂張,但不能觸碰底線,至少在自己尚未成長起來之前要隱忍。
這些都是方源入百家學院重要的情報資源,若是不懂,一路橫衝直撞,那就是作死。
不提方源的謀劃,儒家書院孔文章的率先發言,道:“這首詩含月卻不以月為重,字重於愁。
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
詩中雖不見“愁“字,然野曠江清,“秋色“曆曆在目。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周圍的眾人紛紛了然,醒悟過來,初看之時隻覺景色暮沉,流露出一種愁緒,如今經過孔老的分析卻如醍醐灌頂,徹底明白過來,細細咀嚼,卻是別有一番風味。
“上品,佳作。”
眾人心中都浮現出這幾個字,紛紛期待到底是何人所作。
隻見大唐國的才俊中走出一男子,風流倜儻,身穿青衣,手執折扇,腰間係一玉佩,對著眾人行了一個禮,道:“晚輩孟浩然拜見幾位前輩,此詩為晚輩經過建德江所作,如今拿來卻是獻醜了。”
眾人看到孟浩然不由心生妒忌,文人相輕不外如是。
“若無其他佳作,想必這便是此次文鬥宴的冠軍了吧!”
萬經院的楊亦臉上洋溢著笑意,微微頷首,將孟浩然這個名字記在心中,對著其他兩位大儒說道。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