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敦煌與絲綢之路(1 / 2)

絲綢之路是我國以絲綢文化開鑿的連接亞歐各國的友誼運河,它綿延數千裏,曆時二千多年,至今仍然繁榮昌盛。絲綢之路是一首古老的歌,永遠唱不完;絲綢之路是一首浪漫的詩,永遠賦不盡;絲綢之路是亞歐各族人民的友誼路,永遠走不完。

敦煌在中西交通史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許多學者對漢唐日寸期的敦煌,比之為今日的上海,蓋因其他為古代中西交通之總樞紐。自漢及宋,不論在政治上、軍事上,敦煌均為西北之屏障,亦為經營西域之根據地。漢置河西四郡,其在政治、軍事上作用甚大,而敦煌郡在四郡之中,更有其特殊地位。因為在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方麵,基地更為彙通之鎖明。特別是佛教自西域東傳,則以敦煌為薈萃之地,由此可知敦煌地位之重要。敦煌這個名字,是漢武帝立郡時命名的。東漢應邵注釋這兩個字的意義時說:“敦,大也,煌,盛也。”

有人據此把西漢日寸的敦煌說成是一個很繁華的城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誌》對這兩字也有過解釋,他說:“敦,大也,以其開廣西域,故以盛名。”指的是這個地方對開發廣大的西域地區有很重要的作用。故名之日敦煌。敦煌地處戈壁中央,素有沙漠綠洲之稱。在古絲綢之路上人們所需的給養物品皆需在敦煌補給或休養生息。稱其為絲綢之路的樞紐或中轉站實不為過。它的起點是洛陽,穿過河西走廊後抵達敦煌,絲綢之路在敦煌則分為南北二道。南道為西出陽關,經樓蘭、於聞等地越蔥嶺再經大月氏、安息到羅馬全長七千多公裏。北道為西北出玉門關,經車師前王庭、龜茲、疏勒等地越蔥嶺,經中亞、西亞到羅馬。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去往西域的通道,漢朝與中亞各國的交通變為暢通起來。這條道路的暢通促進了沿途各族人民的友誼,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文明發達國家的商業往往是以自己較先進的生產力為後盾的。代表它的文明商品進入流通領域前,必以其獨特的使用價值而滿譽四方,並且以這些商品為基本的貿易內容形成固定的項目和傳統渠道,結果便促成了商路的形成。商路的形成是十分複雜的。它必須受經濟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商品資源、民族消費習俗和審美觀念差異、社會文明進化程度不同等因素影響,才會在貿易中形成傳統貿易之路。我國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曾一度領導著世界文明的潮流,而這種作用恰恰也是通過輸出古老文明的幾條貿易之路發揮的。兩千多年來,曆史風風雨雨,絲路各國有著不同的政治因素紛擾,但這條偉大的國際商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並本停地搏動著。一是自漢唐以來,東方形成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漢唐各朝封建帝國,而西方亦有高度文明的羅馬帝國,兩大帝國間還有重商主義的安息(波斯)、大食(阿拉伯)、貴霜王朝和文明古國印度。從中國經過兩河流域,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到地中海地區,一條高度發達的貿易經濟帶奇跡地把歐亞大陸連結起來,從而形成了穩定的貿易關係。其實這條商路的形成也是東西方文明達到相對平衡後的必然產物。傳統商路的本質是經濟鏈,如果貿易各方的社會生產力不發生革命性變化,這種經濟環境將長期影響各方麵不受戰爭、民族和政治的幹擾。史載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到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一百多年間,阿拉伯大食帝國遣華的使臣商隊即達37批。迢迢千裏的羅馬帝國在唐朝前期遣使入貢達七次之多。二是貿易各方按照互通有無的供求關係,形成了傳統性貿易商品,基本上滿足了各方需求。通過絲綢之路輸入中國的有香料、藥材、畜產品、玻璃、珠寶、象牙、良馬、毛皮及毛織品、各種珍獸珍禽和各種種植作物,如棉花、苜蓿等。中國輸入西方的絲綢、茶葉、瓷器、漆器、金銀器皿工藝品和鐵器、造紙和印刷術。當然大宗的貿易物仍是絲綢,傳統的貿易商品結構反過來又穩定著這條商路的存在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