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常羊山
當我每每看到場淩城南那高大的炎帝雕像時,不盡會想起寶雞常羊山來,因為,那裏是炎帝長眠的地方,那裏的清薑流域,有著炎帝生息並倡導稼檣的記憶,所以,我對常羊山的向往也就隨之產生。
終於,在一日,我來到了清薑河畔,登上了常羊山頭。顯然,這裏是居高臨下,這裏是經過開發並精心描繪的。看得出來,常羊山的第一個山頭,是一組建築群,最顯目的要數炎帝陵大殿,它屬大屋頂式建築,琉璃蓋頂,飛簷翹脊,左右兩邊的偏房不古不俗,偏房之間的院落,用混凝土鋪就,看起來布置講究,寬闊整潔。向南的第二個山頭,是炎帝的陵寢,其高度較之大殿,略高了一點,到那裏去,要跨越一條溝壑,不過,通向那裏的路都是用條石鋪成的,直線距離約千米,特別是在靠近陵寢的那一段上坡路,其旁分立著一長溜石人,形象嗎!古老而又逼真,聽那裏的人說,這是炎帝的文武大臣們,又有人說,這是炎黃子孫們中的卓有成就的人,一句話,有他們的存在,這裏似乎顯現出了高貴、富有和尊嚴。
是啊!在古老的年代,炎帝生活在清薑流域,他是神農氏的後代,他率先組織人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他親手教給人們如何學種穀粟,他一次又一次給百姓醫治疾病,解除病魔的困擾。
站在常羊山頭,俯看著寶雞勝景,忽然間,我想到了橋山,想到了黃帝軒轅,他同炎帝是並駕的,他是少典氏的後代,他是在神農氏衰落的時候崛起的。因為,在那個時候,諸侯互相侵伐,殘害百姓,而神農氏又無力征討,在這個形勢下,軒轅便操練士卒,整治軍隊,平定了尤等殘暴者,變成了各地諸侯尊奉的天子。回味著炎帝和黃帝的作為,我對“炎黃子孫”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與此同時,我也想起了,遠古時候的漢水(夏水)流域,寄居著以玫瑰花(華)為圖騰的部族,華北桑幹流域生活著以龍為圖騰的部落,當然,前者體現出了華夏二字,後者體現出了龍字,這兩個部族在大融合中,形成了“龍的傳人”。這就是“華夏”的來曆,“龍的傳人”的源頭。
看得出來,在常羊山的腳下,當地政府已建了公園,這個公園,盡管麵積不大,但水池、走廊、草坪、盆景、花卉樣樣都有,凡到常羊山的人,都會在這裏停留片刻,甚或遊玩。當然,我是不會例外的,爬過常羊山後,一頭紮在了冰涼涼的泉水裏,把甜甜的泉水飲了又飲。
常羊山所在地的鄉政府,冠名神農鄉,常羊山腳下的公交車站名稱叫清薑,由此也就有了楊淩農業示範園區通向河南的“神農大道”,這個大道,穿過示範區,跨越渭水上,延伸到了周至啞柏,在這個大道的兩旁,分布著多個展館、園地,或者將要建立更趨先進,更加規範的農業科技研究基地。每年十月,在這裏舉辦的現代農業博覽會,更是展現了時代的成就、時代風貌,每天將有上百萬的人,從四麵八方,甚至從外省趕來,獲取信息,掌握技術。是啊!從神農氏到公元二十一世紀初,曆史的長河雖然流淌了數千年,但如今農業生產的具大變化不能不說是社會的進步,是如今這個偉大國度的再現。
站在常羊山上,向北望去,與常羊山近乎等高的寶雞市北塬會展現出來,在那裏,有廣袤的田地,那個高頭,曾經是飛機起飛降落的地方,尤其在塬下,金台區領地,有我不能忘卻的記憶。那是在80年代初,省教委在寶雞市教育學院舉辦了中學教育學習班,我作為西安的一員參加了學習,時間是半年,主要是中學物理及物理實驗等相關的內容,那個時候,因為年輕,在空閑時間,跑遍了寶雞市北塬的溝溝坎坎,坡坡嶺嶺,包括金台區博物館,飽償了燈火闌珊的寶雞市夜景和春意盎然霞光滿天的市區的早晨。所以,我感歎、我讚美,寶雞這個位置,地處交通要塞,交通樞紐彙集,山與城相依,城與山一體,向南可通蜀漢,向西連接隴新,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今,這裏變了,變得是如此之快,看那市區高樓林立,麵積擴大了三倍,渭河河道上架設的三座浮橋,氣魄恢弘,無不令人叫絕。在要離開常羊山的時候,我不由得吟詞一首:獨立盛夏,渭水東流,常羊山頭,看寶雞勝景,林立高樓。莽莽北塬,魏魏秦嶺,神農流芳,薑水悠悠,生機盎然意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