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信天遊,大家一般想起陝北,最熟悉的可能是《黃土高坡》,這首歌曲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風靡一時。“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其實寧夏也有信天遊。
寧夏東部鹽池縣和東北部的陶樂等縣與陝北、內蒙古相連,當地人民喜唱信天遊,當地人稱之為山曲子或腳戶調。
寧夏地區流傳的信天遊多為上下句結構的“兩句頭”分節式山歌,上句比興,下句寫意,用即興而歌的方法反映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和愛情生活。歌詞以七言為主,但句式較為自由,有六字的,也有八字、九字或十餘字一句的,它的語言質樸,比喻巧妙,讀起來朗朗上口,唱起來優美動聽。信天遊的曲調與歌詞的結構是統一的,一般為不加襯詞襯句的上下句結構的單段體,多由徵、商、羽三種調式構成,節奏自由,音域寬廣,旋律起伏較大。演唱時,同一首曲調可高可低,可快可慢,皆由歌者自由發揮。
寧夏鹽池、陶樂一帶流傳的信天遊多用大跳,在音調上受到蒙古族長調與甘寧花兒的影響,風格粗獷奔放、高亢悠揚。回族地區流傳的這類調子,因演唱方法和審美習慣不同,花兒化的傾向則更為明顯。《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是流傳於寧夏鹽池一帶的信天遊,該歌曲為上下句結構,上句比興,下句寫意。歌詞寫到“山丹丹開花背窪窪紅,我的那哥哥當了紅軍。”《上河鴨子下河裏鵝》是一首寧夏海原地區的信天遊,這首歌沒有《黃土高坡》粗獷豪邁,但卻有著輕鬆和愉快。歌曲唱道:上河裏的個鴨子下河裏的鵝,一對對的個毛眼眼瞭哥哥。離手手的個風箏呀扯心的個線,下山裏的個容易上山呀難。不動的青山長流的水,初一我不回十五回。拴住個身子拴不住心,尕妹妹心裏沒別的人……
原載2010年3月4日《新消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