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共鳴的技巧之一是尋找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雖然個性千差萬別,但總有共知、共愛、共有的話題。年齡上、地域上、經曆上、興趣愛好上,都可有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這些話題,便是尋求共鳴的素材。
有一次,著名相聲演員薑昆到某市演出,市屬幾家新聞單位的記者紛紛前去采訪。不料,薑昆一一婉言謝絕。令記者們十分失望。這時,有位愛好相聲的女記者卻再次叩響了薑昆的房門,說:“薑昆同誌,我是一個相聲迷,我對你的演出有些意見……”薑昆便十分熱情地接待了她。
女記者正是利用了她和對方對相聲的愛好及共同興趣做文章,使對方產生了共鳴,接受了她的采訪。
☆激將勸服
說服他人,理是基礎。但當理由已充分展開還不見效的時候,或者你自我感覺邏輯推論的力量單薄的時候,你不妨試試遵循古人的訓言:請將不如激將。利用一定語言技巧,刺激對方,激發對方的某種情感,使對方的情緒波動或心態變化朝著你所期望的目標發展。
激將勸服的技巧之一是正麵激將,即用鼓勵、信任的語氣,使對方樹立起自強、自信之心,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你的主張或決定從事你所期望的某種行動。
《人際交往的藝術和技巧》的作者賴斯·吉布林經曆過一件事。一天,他來到某市他曾住過的旅館求宿。當他穿過那些擠在辦公桌前想住旅館的人群時,辦公桌後的一位職員抱歉地說:“哎呀,賴斯,你應該讓我們知道你要來這兒。照目前這個樣子,我恐怕不能幫你什麼忙。”賴斯回答說:“看起來我們的確碰上了難題。但是如果說在這個城市中還有哪個旅館職員能解決它的話,我相信,那就是你。我不需要再去尋找,因為如果你也不能給我找個房間,我就準備睡到公園裏去。”這一席話,刺激了對方,表明了對對方的極大信任。因而,那位旅館職員說道:“好吧,讓我想想辦法。”這是對賴斯正麵激將的“投桃報李”。結果。那位職員最終幫賴斯找到了一個非正式的小房間。
☆激發需要
無論計麼人,隻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和願望。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因此,在說理中,我們也應考慮到人的需要,借助對方的需要,進行說服工作。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認為,人們的需要盡管千差萬別,但存在著某些共同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種需要是按層次分布的,依次逐級上升。當低一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後,人們就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古人雲,“衣食足而後知榮辱”,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激發需要的技巧之一,是根據對方的心理特點和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通過滿足對方較高層次的需要來說服對方。
例如,張、王同為民辦教師,後張嫌民辦教師工作辛苦,待遇微薄而棄教從商,同時打通關節讓其僅讀過小學五年級的妻子代執教鞭。王擔心張妻誤人子弟,常幫她提高業務,但張知道後反指責王動機不純。王氣憤不過,找到校長,校長說:“你是什麼樣的人,他張某是什麼樣的人,老師們心裏都清楚。君子不計小人過,你用不著與他一般見識。”校長的一席話,從王尊重的需要上,肯定了王的行為,使王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因此,王聽完話怨恨全消,工作熱情不減。
☆運用哲理
哲理是智慧的結晶,令人回味,啟人思考。一個人的話語中是否含有哲理,標誌著說話者的思想成熟程度。因此,在說理中運用哲理,使道理具有深刻的意蘊,有助於對方從心底裏信服。
哲理分為四種類型。
警策型。話一出口使人一驚,卻驚而無險;出人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是警策型哲理的特點。例如,“有人活了一百歲時走向墳墓,但他生下來就已經死亡。”(盧梭)語中“活了一百歲”與“生下來就已經死亡’’是一個辯證矛盾,它隱藏著深刻的思想,表明了生理的存在與精神死亡之間的辯證關係。
若愚型。這一類型的語言往往說出的是最平常的事情,而這些最平常的事情一經提示,卻似乎是“點石成金”了,變成了耐人尋味的東西。例如,“光線最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別黑。”(歌德)、“一朵花做不成花圈。”(赫伯特),其意蘊相當深刻。
忠告型。長者的口氣,明顯的善意,少許的專斷意味,是忠告型哲理的特點。例如,“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遠。”(拿破侖),是語重心長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