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1)。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公孫醜章句上》
【注釋】
(1)與:偕同。
【譯文】
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禹,聽到別人善意的意見和建議,就向人家致敬。偉大的舜帝更是了不起,善於向別人看齊,拋棄自己的缺點,吸取他人的長處,樂於吸取別人的優點來發展自己的善行。舜從耕田種地、製陶打魚,一直到成為帝王,沒有哪一個優點不是從別人那裏學來的。吸取眾人的優點來發展自己的善行,這就是與別人一同行善啊。所以,君子最高尚的德行就是偕同他人一同行善。”
【述評】
善待他人便是善待自己
中國現在的外交政策是“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其中的“與鄰為善”就是化用“與人為善”一語。
“與人為善”的觀念在曆史的發展中有兩種解釋:
第一,在現代人的觀念中,與人為善是指為人處世的一種積極和有意義的行為,是指懷有善意地和他人相處,並幫助別人,這樣我們就可以為自己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使自己有一個能夠實現自我的廣闊天地。與人為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靈深處的一種溝通。
第二,作為與人為善的原始出處,孟子在這裏的觀念更為深刻,那就是“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也就是說,看到別人的優點長處,要“見賢思齊”,積極地吸納過來,從而完備自身的善。這和孟子的“善與人同”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二者具有一些共同的因素,但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前者講的是人際關係的原則;後者講的則是人的修養問題。
既然二者的解釋都具有人性中美好的一麵,那麼我們這裏不可偏廢,對二者都作一些考量。
首先,我們要看的是人際關係中的“與人為善”。人作為社會中的人,他的所有活動幾乎都是在與人的關係中展開的,所以處理好人際關係是我們和諧共處的必要的基礎。古人留給我們的這句話成了指導我們友善待人的箴言,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中國有句俗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非常生動地體現了“與人為善”的效果,從而也讓我們“通過換位思考”,進一步體察“與人為善”對於我們改善人際關係的重要作用。
人是情感的動物,你的善意必然會換來別人的笑臉。生活也許就是這樣:如果我們對人多一份善意和寬容,自己就會多一份他人的支持與幫助。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並使我們可以享受到一種施惠於人的快樂,因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在曆史中有不少這樣的事例:
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溫·奧爾德林是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兩個人。
阿姆斯特朗在邁上月球時,因一句“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富有智慧和哲理的名言而家喻戶曉。但一同登月的還有奧爾德林,卻少有人知道。
在慶祝登月成功的記者招待會上,有一位記者突然提了一個很令人尷尬的問題:“作為同行者,阿姆斯特朗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人,你是否感覺有點遺憾?”在眾人有點尷尬的注視下,奧爾德林風趣地回答道:“各位,千萬別忘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邁出太空艙的!”他環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從別的星球上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大家在歡愉的笑聲中,給了他最熱烈的掌聲……奧爾德林善意地化解了人們的不平和現場尷尬,同時也贏得了在場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