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1),武王伐紂(2),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梁惠王章句下》
【注釋】
(1)桀:夏朝暴君。湯,商朝開國之君。傳說商湯滅夏後,把桀流放於南巢。
(2)紂:商朝暴君。周武王起兵討伐,滅商,紂自焚而死。
【譯文】
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有這些事嗎?”
孟子回答道:“史籍上有這樣的記載。”
宣王問:“做臣子的殺掉他的君王,這樣做可以嗎?”
孟子說:“踐踏仁的人叫賊,破壞義的人叫殘;殘賊這樣的人叫獨夫。我隻聽說周武王殺了獨夫商紂王,沒聽說犯上殺君這種事啊。”
【述評】
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
“臣弑其君,可乎?”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問題。也許由於孟子的直言不諱搞得宣王“顧左右而言他”,有點不高興了,所以齊宣王針對湯放桀、武王伐紂這樣的曆史事件向孟子提出詰難。
桀紂是君,湯武是臣,湯武興兵討伐,這是破壞君臣秩序的事件,按儒家的觀念,這屬於犯上作亂的不臣行為,不符合“禮”的精神,所以齊宣王把這一問題提了出來,希望孟子能夠解答以消除自己的疑惑,同時也有為難孟子的意思。
但是孟子並沒有陷入齊宣王的辯論圈套,而是很直接地將夏桀和商紂這樣殘民以逞的帝王歸入了獨夫民賊的行列,指出對他們的討伐不是叛逆,而是順應民心天道。這顯露出春秋戰國時期普遍開放的人文精神。在那個曆史時期,政治雖然相對混亂,“禮崩樂壞”,但是思想並沒有和政治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並受其製約,思想界的自由空間也是非常大的。現實的政治力量也對許多的自由思想保持著寬容的態度,知識分子擁有相對獨立的思辨精神。這對春秋戰國的文化繁榮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才會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孔孟老莊韓墨等人應該慶幸生在那樣一個時代,能夠自由地闡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道德理念,能夠深入地探討人性的原則和社會的原則。
這種情況在秦國統一之後就結束了。影響中國人文世界變化的兩大重要的曆史事件就是秦朝的“焚書坑儒”和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它們徹底擊潰了獨立自由的文化世界的格局,從而也使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變得扭曲。
在秦朝初年,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使得中國的持續一統有了文化的基礎。但是當時許多儒生議論朝政,這讓企圖使秦朝統治萬年不朽的秦始皇大為震怒,他認為這些議論會對自己的統治不利,於是將當時妄議朝政的數百儒生活埋,並將諸子百家的書籍統統焚毀,隻留下用來卜筮和農耕方麵的書籍。這一事件在後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投下了濃重的陰影,數千年揮之不去,在政治麵前,他們噤若寒蟬,戰戰兢兢,春秋戰國時期獨立的精神格局被徹底擊潰了。
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又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鉗製政策,進而使得思想領域陷入了單一的思維模式,壓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空間。思想第一次和政治合謀,成為了政治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