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立身(1)(1 / 3)

所有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都是同一個,讓我們這一生成聖成賢。成聖成賢任何人都可以成就,不論你是什麼樣的身份,你是天子也好,庶民也罷,你是貧富貴賤男女老少,任何一個人都能成聖成賢。《孝經》裏麵第一章就告訴我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你能夠立身,這就是成其大孝。孝順第一層次事親,孝順父母。孝順父母,把孝心養成了,我出外敬順尊長。對女子特別而言,沒出嫁前在家事親,孝順父母,出了嫁之後事君,我們一般講夫君,夫就是君。君當然也包括公公婆婆,你把孝心擴展了,一切的長輩都是以敬父母的心去孝敬他們。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沒別的,就是能把他的孝心保持一生不改變,而且能夠擴展到對全社會的人,都是以對自己父母的那一顆孝心去對待。

女子出嫁,嫁到夫家,對於公公婆婆,對於丈夫,也是以一顆孝敬心來對待,這就是侍君。有所謂“敬夫如天”,你看那種恭敬心,跟佛法裏講的禮敬諸佛是一樣的,這是普賢行。普賢行講禮敬諸佛,是對什麼人來講?是對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我對他們的禮敬如同對已成就的佛一樣禮敬。生佛平等,生佛不二,這個禮敬的心是一樣的,他沒有分別。女子在家事親,出嫁事夫君、事公婆用同樣的孝心,這豈不也是修禮敬諸佛的普賢行嗎?這不就是在成就聖賢之道嗎?能夠終生不改變,那你就立身,這就是所謂的守正,你的心永遠守在正道上,守著仁,守著孝。孟子說得好,“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堯、舜這都是大聖人,他們的立身之道也就是孝悌而已,你也是行孝悌,你最後也不亞於堯舜。這跟我們講立身。

我們說了為什麼要先學立身,《大學》裏講為什麼要以修身為本,這個道理就很深了。《大學》裏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有本末的物是什麼意思?宇宙萬物。宇宙萬物它有一個本一個末,這本末是屬於二相,雖說是兩個相,其實它是一體的。這一體是什麼?《中庸》所謂的“天命之謂性”,是生命宇宙的本源。佛法裏稱為自性、真心、真如,宗教裏麵稱為造物主、真神、上帝,道家講就是道,儒家《中庸》裏麵講天命之謂性。無論你用什麼名詞來形容它,都指的是一個,你曉得就行了,“道可道非常道”。

《大學》裏講的“物有本末”,本和末是連在一起的,就像一棵樹,根本和枝末它是一體。你知道本末了,你要使國家天下都能太平,國家天下是屬於枝末,那屬於境界相,佛法裏麵稱為依報,本是正報,依報隨著正報轉,那我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話,必須是以修身為本。所以答案有了,為什麼說要以修身為本,為什麼這裏講“凡為女子,先學立身”?這我們明白了,因為如果不立身、不從根本上修,這個枝末上的家國天下乃至宇宙不可能好的。

打個比喻,你嫁給了一個男子,你自己不立身你想他好,這是不可能的。他是你的依報,你一定要正報好,才感應有這樣好的依報,這叫知本。凡人就是不知本,隻會埋怨境界。嫁了人之後天天說你怎麼對不起我了,你怎麼怎麼不好了,我對你多好,你對我就不好,全埋怨到境界上,這是什麼?在枝末上求,永遠得不到她所希望的。一定要回歸到本上來,本就是立身。這個本又是身,又是心,身和心是一不是二。

然後再說修學,這個事就是修學之事。有終始,終始是講先後,哪件應該先開始,哪個是最後。《大學》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哪個為先,哪個為後?當然以修身為先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自然感召的,不用刻意去求,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那你就是知其先後了。知所先後,懂得哪個先,哪個後了,就近道了。近道是什麼?你快要得道了,你抓住根本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絕對不埋怨境界,他隻是認真地修持自己,必定會感得家庭幸福,事業順利,乃至影響社會和諧,天下太平。

我們參加過不少次在中國國內舉辦的企業家論壇,我參加的幾次論壇當中,遇到一位總裁。這是一位女子,她事業做的很大,開了很多家連鎖,現在已經上市了。她在出嫁之前,她父親給她三句話,告訴她第一個,現在你該幹活了,你出嫁了就得幹活;第二,別給人找麻煩,嫁到人家後,你得要幫助別人家,不能給別人添麻煩;第三,別讓人笑話。父親給她這三句話,你看很樸實,又很耐人尋味。結果她就謹記著她父親給她的三句話,嫁到夫家之後,幾十年落實這三句話,真正行婦道。在家裏孝順公婆,體貼丈夫,教養兒女,做得很不錯,一家真是家和人樂。

一開始,她先生怕她在家裏悶,鼓勵她也做點事業,開個美容的小鋪位。結果沒想到後來愈做愈大,做到現在是成為一個連鎖的美容企業。她在報告當中給我們講,她的心思沒有真正放在事業上,還是放在家裏。事業屬於枝末,她根本做好了,枝末自然好。事業上不用很操心,為什麼?她真有德行,就會有人來幫忙。《大學》裏講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她有德,自然就有人來幫助她,很多事情不必是自己幹,都是感召。這是懂得什麼?立身,以修身為本,她知本。女子的本在哪兒?本就在自己家,就是相夫教子,這是女子的天職。這個天職都做好了,做其他事業那叫易如反掌,而且必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