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會的不滿
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會是一個龐大的經濟實體,它擁有大量地產,是最大的封建剝削者。它向農民收取高額的封建地租,還向廣大居民征收“什一稅”和赦罪費、法庭訴訟費等苛捐雜稅。天主教會還利用權勢和宗教迷信肆意敲詐勒索廣大人民,例如出賣贖罪券。教會內部賄賂成風,教皇的選舉與賄賂、爭權奪利緊密相連。以教皇為首的高級教士越富有,生活就越奢侈腐化。教皇作惡多端,各級教士競相效尤,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教會的欺詐和無恥的掠奪,使廣大勞動群眾負擔加重,人們對天主教會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滿教會的統治,這不僅因為教會是封建製度的強大支柱,而且因為天主教的許多清規戒律對工商業的發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貴族則覬覦教會的財產,也蠢蠢欲動。
宗教改革前夕的德國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德國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了最初的資產階級。但在政治上,整個德意誌卻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中央政權,分裂割據的局麵依然如故,這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改變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麵。
相對落後的經濟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雖然德國封建生產方式仍占統治地位,但社會經濟已有了很大發展。工業方麵,冶金、造紙、印刷、武器製造、棉麻紡織業等都很發達。商業,特別是中介性貿易相當繁榮。工商業的繁榮,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是,德意誌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其他圍家。
資本主義萌芽
德國工商業的繁榮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一些農村經過改良土壤、深耕細作,農作物品種增多,產量提高。有些農民從事小商品生產,與商業市場之間的聯係日益密切。但封建壓迫依然嚴重,農民中兩極分化漸趨明顯,大量無地或少地的破產農民為生活所迫而成為雇傭工人。在礦冶和紡織等部門,分散型和少數集中型的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日益增多,印刷和建築業中已出現了有10至20名雇工的工場。16世紀初,德國還出現了一些大銀行家。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德國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產生了最初的資產階級。
政治分裂
16世紀初,德國皇帝權力微弱,無力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在德國,除七大選侯外,還有十幾個大諸侯、兩百多個小諸侯、上千個帝國騎士。諸侯同德皇爭權,又在其領地內推行集權統治,各有各的政權、軍隊、法律和貨幣,彼此獨立。整個德國境內關卡林立,關稅互不統一。諸侯、騎士和城市貴族往往根據利益結成聯盟,時聚時散,內亂不已。德國經濟上的分裂性影響了政治的發展,長期的封建混戰和政治分裂,反過來又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社會矛盾重重
15世紀末至16世比初,德國的階級和社會矛盾極其尖銳複雜。主要矛盾是,以廣大農民為主體、包括城市平民和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在內的人民群眾同封建主階級之間的矛盾,集中表現為反抗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會的鬥爭。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6世紀初,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鬥爭條件已經成熟。德國尖銳複雜的階級、民族矛盾集中在教會問題上,一觸即發。1517年,路德公開反對教廷販賣贖罪券,點燃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導火線。
馬丁·路德的青年時代
馬丁·路德(1483~1546年),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倡導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創始人。路德的童年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家境好轉後,路德受到正規教育。1505年他在萊比錫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同年進入奧古斯丁修道院當隱修士。教廷的日益腐敗使路德深感失望,於是,他萌生了改革宗教的願望。他反對教階製和繁雜的禮拜儀式,提倡建立廉儉教會。路德初期的宗教觀點體現了市民階級要求建立自己的教會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