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歲月
麵前擺著著名詩人林莽2001年10月16日送給我的詩歌、散文隨筆集子《穿透歲月的光芒》,一段文字蹦入眼簾:“……室內寂靜,一種感傷突然懾住了我們。真想再回到那些孤獨而憂傷的插隊生活中去。這種情感的衝動同時讓我們的眼中浸滿了淚水。那些日子雖是痛苦,但生活充滿了抗爭的力量,那些日子雖是無望,但青春的軀體總是儲滿了渴求。歌聲是發自肺腑的,淚水是熱的,血流得也洶湧。”這段話把我此刻的心境表達出來了。“三線學兵”是特殊年代的一少部分人(隻有陝西有),是當時‘‘知青一族”的一個分支,隻是他們的遭遇
更加傳奇。他們在以“摧毀和破壞為特征的劫難中,成就了一樁建設的業績”。這就是他們傳奇意義的所在。
我從沒有學到多少文化知識的初中開始就有一個文學夢。在那個讀書無用的年代裏,在那艱苦的三線建設修建鐵路的崇山中,我不但沒有泯滅夢想,更奠定了終身愛好文學喜讀書的基礎,因為生活就是文學,沒有比那些十五六歲的孩子去修鐵路更生動更有詩意的文學了。我很早就想把“三線學兵”的故事寫成小說,但在把文學的創作原則限定為“三突出”的年代裏,無法去表現那些被曆史鍛造出來的英雄;後來陰錯陽差考到經濟院校去學習又進入經濟部門工作,我的“文學基礎”隻能使經濟類文章更加流暢而已。
轉眼30多年過去了,“三線學兵的故事”不但沒有在我們這一代人心頭磨滅,而且稍加回憶,好像這些故事就發生在昨天;而在西安等地的戰友們則經常在一起聚會(隻要是三線學兵,不管是那個連隊的,都是最好的朋友),他們在一起唱《鐵道兵之歌》,落淚回憶那些犧牲的戰友。那難以忘懷的經曆,已經流入他們的血液,沉澱在他們的骨骼中,成了他們一生的精神寄托和最信任的基礎以及生存的動因。
100人寫“三線學兵,,的文學作品,有100種寫法,這隻是“我”的一種:使“三線學兵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使傳奇更加傳奇。感謝實業家張思民先生,他的人格力量給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持,是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敲”這本書。因此我將本書獻給他。
第一次寫這樣的長篇,得到了萬曉春和馬亞利老師的熱情幫助,這裏深深表示感謝。
本書照片大多是三線戰友提供或刊載過的老照片,一時無法與攝影者聯係,僅此深表感謝,如有需贈書者,請與作者聯係。
感謝著名作家陳忠實老師在百忙中題寫書名並送詞。感謝戰友劉炯、樊維亞、尚守業、湯維勝和好友趙京安、高洪達等人,他們或為本書提供巨大幫助,或仔細閱讀此書指出書中謬誤,或提供珍貴的圖片資料和故事素材。尤其好友劉炯去年春秋兩度陪我去安康一帶采風,可以說沒有他的幫助,我不可能寫出這本書。
西安的作家朋友孫珙、龐進、詩人劉文閣和北京好友韓桂桐、蘇振東也為本書提供了幫助,一並感謝。
很多中國人奮鬥一生,隻是為了讓自己的下一代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不再受苦受累,但孩子們可能就此失去了方向。多難興邦,磨難成才,我們不忍心“設局”讓孩子們去受苦,但孩子們不能沒有“吃苦精神”,這就是我讓衣食無憂的10歲小兒吳麒民在書上留下稚嫩手跡的原因,讓他不忘父輩們的艱辛,一輩子都有個記性。在這裏我還要感謝家人,是他們的理解支持,我才有更多的時間“躲”在百姓弄裏敲打鍵盤。
2005年5月15日
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