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仙境探幽(1 / 2)

在安徽省的最南端,與江西省接壤處,有一座小縣城,因其城東北有一山,名叫祁山,其城西南有一閘,名叫閶門,故得縣城名為祁門。祁門縣是一個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還不包括道路和莊園”山區縣,全縣土地麵積有2257平方公裏,其中山埸麵積有295萬畝,茶園16萬畝,聞名全世界的“祁門紅茶”便產於此地。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5.78%,活立木蓄積量927萬立方米,被譽為“華東最後的原始森林”國家4A景區的牯牛降風景區,就座落在祁門境內。境內有主要河流閶江,秋蒲河,新安江,青弋江四大水係。

祁門縣山清水秀,自然景色十分迷人。因距佛教聖地九華山不足二百公裏,與全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齊雲山僅距五十餘公裏。解放前各種佛教道教活動,十分盛行,民間流傳的各種仙神傳說甚廣。相傳在上古時期,道家彭祖雲遊四海時,在距祁門縣城約7公裏處的胥嶺鄉境內,發現有座山是雲霧繚繞,靈氣充盈,便在此搭屋建舍,隱居修煉八百餘年後,飛升天界。此山的山巔有塊巨石,大而平坦,據說是彭祖常在此煉丹,因而山上水木都沾有了“仙氣”,附近的村民,也因常飲用山中流出的水,人的麵像白淨顯嫩,故有“不老水”及“不老山”之稱。

2010年8月1日,在“不老山”的山巔之間,有一個中年男子,手拿微型攝影機,正在不停地拍攝著“不老山”的秀麗景色。他姓徐,名玉君,現年三十六歲,屬於無業遊民。是出生在祁門的上海籍人士,平常居住在上海這個繁華的大都市。這次為了躲避一些煩心瑣事,從上海跑到了祁門故地。此刻,正在“不老山”尋勝探幽,他對著幾根“方竹”,從各個角度不停地狂拍。

要說起這“方竹”,在全國還真是罕見之物,其下方上圓,猶如一根“大筷子”,故又稱“筷子竹”。傳說繼彭祖之後,祁門有一梅姓的本土道士,在“不老山”修煉道術。有一天,其山下的母親聽人說,梅道士在山中修煉的又苦又瘦,便請人在河裏打了一點魚,煎好後捎帶給兒子。梅道士收到母親捎來的魚後,在感受母愛情深的同時,又怕吃了葷而使多年的修煉毀於一旦,便端起那碗魚來到小溪邊,用竹筷一條條夾入水中,那焦黃噴香的魚一入水,就立即鮮活的遊去。而放生完魚後的梅道士,隨手在溪邊一插的竹筷子,頃刻間就長成了兩株下方上圓的竹子。不過說來也怪,此竹也僅僅是在“不老山”才能見到,附近的山上卻從不曾見過。

徐玉君拍完竹子後,又繼續向“不老山”的深處走去。他心情愉快地,邊走邊拍著,或是走了許久,也或是拍了許久,略覺有點累的他,正準備修息一下時,耳邊猛然地,傳來了幾聲巨響,頓時,徐玉君就覺得此響聲非常怪異,似乎就在前麵的不遠處。於是,徐玉君急忙向前走去,剛剛轉過一個山彎,就見十幾棵桃樹,上麵長滿了許多,猶如小西瓜大小的桃子,粉紅青白香氣撲鼻,煞是吸人眼球,引人流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