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歸入中央政權
鄭成功在1661年進入台灣,建立政權;1683年,他的孫子鄭克塽投降清政府,鄭氏治台前後二十餘年。那一段時期,進入台灣的漢人,如上一講所說,大約十萬人。當時全台原住民的人口數量,沒有明確的數字,估計也不過十餘萬人。鄭氏政權集中在南部,以今天台南為中心,南到屏東恒春,北麵沒有超過嘉義。這個台南平原上,原住民平埔人(平埔人是對居住在台灣平野地區各南島語係原住民族群的泛稱。這些族群在清代和日本統治台灣時期,被稱為“平埔番”、“熟番”等。至20世紀中葉,他們多已喪失族群意識,且不被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後來台灣族群研究興起,這些平地原住民族群的曆史才開始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的人口,大概不會超過五六萬。相當於原住民兩三倍的漢人,進行有組織的軍事屯墾,分布在南台灣的各處,加上通婚與漢化,原住民和漢人當然很容易就融合成一體了。有一些平埔族撤向北麵,或者撤向山地。二十多年下來,台灣南部地區的原住民和漢人總人口,應當在二十餘萬。
清朝統治台灣以後,漢人屯墾才有大規模的進展。到了1895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以後,兩百年間,台灣人口從二十餘萬增加到三百萬左右,增加了不止十倍。田畝的開辟由南到北,再由海岸線和港口,由點及麵向內陸推展,開墾的土地麵積也不止十倍。因此,台灣的整體開發,大部分是在清代治理台灣的時期逐步展開的。
在這兩百年間,清朝治理台灣,在南邊設有台灣府,以及府下的南部三個縣;在中部、北部也都設立州縣;最後,台東也設立州治,台灣才有一個整體的發展。這兩百多年內,大陸的福建、廣東兩省大量居民移入台灣。但是,移入的過程,並不十分順暢,因為清政府對台灣的官方政策,是防止台灣威脅大陸海岸甚於開發台灣。清康熙時代,清政府對於移民台灣就有所控製,不經申請許可,一般平民不許擅自進入台灣。整個兩百年的前半段,清政府對移民台灣的政策,有時禁止,有時局部性開放。嘉慶以後,清政府才改變政策,準許大規模地移民入台。亞太地區移民潮中的台灣開發
這個時期,全世界都出現了非常活躍的移民潮。歐洲的居民一批一批地進入新大陸、澳洲和新西蘭,開發肥沃土地。在東方,列強在太平洋各島的殖民運動,已經遠遠超過了過去海盜和貿易的階段,轉變為開發當地的資源。也正是在這兩百年間,中國大量向東南亞和美洲西部移民。移民台灣應當是這個大潮流的一部分。
不過,因為清政府對台灣的管束比較嚴厲,在整個亞太地區的移民潮中,移民台灣的現象反而不如移往東南亞的現象顯著。舉例說,18世紀時,整個東南亞列強的殖民地,都有華人大批移入。菲律賓、馬來西亞、婆羅洲和印度尼西亞都是移民的重點。移民的來源,也是以廣東、福建兩省為主。早在鄭成功的時代,集中在今天馬尼拉四周的,不少於六萬之眾。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亞、荷蘭從前的殖民地巴達維亞附近,也有大量的華工。馬來西亞的尖端馬六甲,是一個非常繁榮的華人港口。在印度尼西亞的華工,甚至曾經組織一個自治的團體,稱為蘭芳公司(18世紀中葉,華僑在西婆羅洲建立的一個生產和自衛組織。1777年,華僑羅芳伯集合當時在東方律、坤甸、南巴哇、山口洋等地向土侯租賃山地開發金礦的一些小公司,以擴大“蘭芳公司”,並稱之為“蘭芳大統製”,其首領稱“大唐客長”。目的是發展生產,同時抵製荷蘭殖民者的掠奪。),由三十餘萬華工形成相當獨立的政權,最終被殖民當局用武力解散了。1886年為荷蘭殖民者所滅。
這些現象都說明,華工移至各處是世界移民現象的一部分,他們在亞太地區以及美洲的西岸開墾土地、挖掘礦產。開墾田園,種植許多經濟作物,例如甘蔗、香蕉、煙葉;開發礦產,例如馬來西亞的銅礦、美洲西岸的金礦。華人勞力擴散到整個太平洋地區,在發展近代世界經濟網的過程中,擔起了最辛苦的一部分工作。
如果沒有清政府的約束和禁止,台灣的開發,由於地理的近便,應當更為迅速和徹底。隻是,如前所述,清政府也擔心,台灣可能成為反對中央政府的基地。台灣幾次大規模的民變,朱一貴(朱一貴(1690-1722)福建長泰人。康熙六十年(1721)夏率眾起義,以反清複明為號召,人數發展到三十萬,占領全台。後戰敗遇害。)、林爽文(林爽文(1757-1788)原籍福建平和,遷居台灣彰化。乾隆四十九年(1784)參加天地會,後為彰化天地會首領。)、戴潮春(戴潮春(?-I864)領導“戴潮春反清事件”,該事件為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自1862年起事至1865年被平定,共曆時四年。)三次亂事,使清政府十分警惕,很是防範台灣成為華南漢人反清複明的據點。於是,台灣的開拓腳步,居然還不如華工向亞太地區擴張得那麼迅速、那麼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