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伊斯蘭之前的阿拉伯社會狀況(1 / 1)

在討論伊斯蘭宗教製度之前,我們必須了解一下阿拉伯的背景,“作為一種新穎的力量,伊斯蘭在阿拉伯出現後,就注定要改變世界曆史”。

伊斯蘭興起之前的時期通常稱作“蒙昧時期”。但這並不是說伊斯蘭之前阿拉伯人就沒有文化生活。盡管在蒙昧時期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教育製度,但阿拉伯人也不是都不知書識字。伊斯蘭之前阿拉伯人的語言之豐富,足以與現代歐洲的發達語言相媲美。這個時期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阿拉伯人的宗教和政治生活完全停滯在原始階段。他們既沒有政府體製的概念,也沒有道德生活和體麵生活的概念。他們的政治、社會和宗教狀況一片混亂”。

當時沒有實施法律和發號施令的中央政府,阿拉伯人被分為許多部落,每個部落有其首領,一般稱作“長老”,受人效忠。屬於同一部落的人友好相處。但不同部落間的關係為敵對關係。這些部落往往假托小小的借口互相紛爭。爭戰的部落間的戰爭有時持續好幾年。在政治上,伊斯蘭前的阿拉伯被分成數塊,這是由於“一盤散沙式的部落間的爭戰,其鄰邦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猶太殖民者的貪得無厭”而導致的。

整個阿拉伯社會陷入惡習、迷信和野蠻狀態。阿拉伯人極其迷信,以至於凡事都要請示偶像,無論何事,必須請示用箭頭選定的聖言,在祭壇上被獻祭的人並不鮮見。女人的地位非常悲慘,被視為動產,遭受藐視和仇視。她們無權分享已故丈夫、父親和其他親戚的財產。一夫多妻製和一妻多夫製在阿拉伯人中盛行。繼母與前妻的兒子結婚,有時姊妹也與弟兄成親。奴隸製是認可的製度。奴隸都遭受非人的待遇。社會不公、迫害、酗酒、賭博、劫掠和其它惡習在阿拉伯人中猖獗。阿拉伯的道德狀況悲慘極了,隻得召喚神靈加以幹預。

伊斯蘭之前阿拉伯人的信仰和行為

貝都因人的宗教是最低等的。《古蘭經》說:“遊牧的阿拉伯人是更加不信的,是更加偽信的。”

[9:98]。在受貶的異教實踐活動中,岩石崇拜,對聖石的崇拜(為紀念死者而豎立的)在貝都因人間很普遍。

貝都因人的宗教是原始宗教。即崇拜無生物和自然物,譬如,樹木、水井、山洞和石頭。貝都因人敬仰天體,他們對星體的信仰集中於月亮,而不是太陽崇拜。真尼的概念在貝都因部落中盛行。

阿拉伯南部和中部全信奉多神教。W.穆爾這樣寫道:“自記憶產生前,麥加和整個半島就陷入了精神遲鈍……人們沉醉於迷信……他們的宗教是十足的偶像崇拜。他們的信仰與其說是無知的迷信,即害怕看不見的存在,還不如說是信仰全能的上帝。”伴隨著各種邪惡,多神教在阿拉伯普遍泛濫。銘刻在阿拉伯南部碑文上的無數神靈的名字,足以說明阿拉伯人的宗教習俗。

克爾白是阿拉伯多神教的中心。據說,偶像崇拜首次是由艾米爾·伊本·魯海亞引介給阿拉伯人的。他從美索不達米亞帶來了大偶像胡巴裏,並置之於克爾白。有三百六十個偶像,排列在龐大的胡巴裏周圍,這是代表一個人的墳墓的主神。“吻玄石和穆斯林朝覲的重要儀式——環繞克爾白,是伊斯蘭前的遺俗。”人類的祭祀盛行,靈魂、妖精和神使的信仰在阿拉伯很普遍。他們不信仰神的獨一、人類靈魂的不朽和審判日。阿拉伯是伊斯蘭降示前各種教義的種子。猶太教、拜火教、基督教和靈魂再生的信仰在阿拉伯的土壤裏紮下了根基。穆爾說:“觀察宗教領域,阿拉伯的表麵時而被基督教的微弱努力輕輕地激起微波,時而偶然可見處於困境中的猶太教的深刻影響。”但這些宗教不能將阿拉伯人提高到一個純潔和清白的信仰,即信仰最高神。

因此,正當世界上的人們陷入道德墮落、遲鈍之際,伊斯蘭的來臨,證明它是醫治世界上一切重大邪惡的靈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