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曆史背景
秦漢時期(前221年~220年),始自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皇朝,終於公元220年曹魏代漢,共441年。秦漢時期,從總體上說,統一是時代發展的主流,但其間也出現過短暫的混亂和分裂。秦王朝,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到公元前207年冬子嬰“奉天子璽符”降劉邦,共享國14年。秦帝國滅亡後,反秦勢力分裂成楚、漢兩大軍事集團,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消滅了楚霸王項羽,在“氾水之陽”稱帝,建立了漢朝,是為西漢。公元8年,王莽篡漢自代,建立新朝。在推翻新莽政權的鬥爭中漢宗室劉秀脫穎而出,陸續剪除諸雄,於公元25年重建漢朝,是為東漢。公元190年,董卓進京,廢少立獻,各地割據勢力趁勢而起,東漢帝國土崩瓦解,名存實亡,整個社會陷入軍閥混戰的泥淖之中。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東漢帝國正式滅亡,曆史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時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特別重要的時期,從秦始皇統一,再經西漢、東漢兩代共四百多年的發展,在民族、疆域、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諸方麵為我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對漢族的形成及此後兩千多年的發展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齊國,完成統一七國的大業,稱始皇帝。七國統一後,秦積極開拓疆土,北伐匈奴,東擊遼東,南降百越,西南製服巴蜀、笮、夜郎、滇等族,把“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至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記·秦始皇本紀》。的廣袤疆土基本置於一個政權的統屬之下,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規模的政治統一局麵。為了確保統一的封建王朝的鞏固,秦始皇又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如構建了以皇帝為核心的從朝廷到地方的一整套專製主義官僚體係,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並在廣修馳道加強域內聯係的同時,又修築長城以防禦匈奴的侵擾。但由於勞役繁苛、刑法嚴酷和文化思想方麵的專製,又導致了秦祚短暫,傳之二世,即被秦末農民起義的大潮所推翻。
西漢王朝建立後,統治者一方麵吸取了秦朝的教訓,以減輕農民負擔的方式來緩和社會矛盾;另一方麵則通過削奪王國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經過漢初的“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國勢強盛,在政治上,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中央集權製度得到鞏固,君主專製得以加強;在軍事上連續擊敗匈奴,收複秦故地,並控製了河西走廊,基本解除了匈奴人對中原農業區的威脅;在外交上打通了內地與西域的聯係,開辟了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在文化思想上,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確立了儒家思想在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從而使“大一統”的格局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2.中央集權國家體製的確立
秦王朝是以武力平定六國的,“戰勝而有其地,非其民倒戈也”;因此,統治基礎並不牢靠,離心因素處處存在,“六國公族,散處閭巷之間,……欲複其宗廟,情也。”章太炎:《秦政論》。同時,又因為“秦取天下多暴”,也造成民眾一定程度的敵視,“從人之徒,素以擯秦為快,不曰嫚秦,不曰虎狼秦,則曰無道秦,所以詬詈之者靡不至。”朱彝尊:《秦漢方士與儒生》。這些對立的情緒再加上秦王朝私學很活躍,“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史記·秦始皇本紀》。這一切,對統一了全國的秦王朝來說,無疑是一種離心的因素。這就決定著秦王朝必定要實行專製政治。
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采取了一係列政治、經濟和文化措施。政治方麵主要是議定帝號、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實行郡縣製;製定全國統一的法律等。在經濟方麵,實行令黔首自實田以及與此相應的徭賦製度,並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修馳道、挖河渠。
漢朝基本繼承了秦製,如蕭何次律令就本於秦律,張蒼定曆律亦然,叔孫通製朝儀也是以秦儀為藍本的。唯韓信申軍法不得其詳,不過兵役徭役製度沒有多少改動,則是可以肯定的。其他如行政建製、中央和地方官製,就更不必說了。漢初分封諸侯王,不過是由一批新的軍事封君地主的統治代替秦朝的官僚勳貴和軍功地主而已,並沒有改變自縣以下的基層行政建製,和古代的分封製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從統一的封建社會製度來說,秦漢是一脈相承的。
當然,秦漢之間也有一些實質性的差別。秦法令繁苛,漢初逐步予以剔除;秦賦役繁重,漢初有所減輕;秦朝的征伐戍和興作在漢初就更少見。加以不複授田、土地私有,使農民成為真正的自耕農,處境也大有改善。由於上層階級統治的紐帶比較鬆馳,就出現了“漢興七十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則民人給家足”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