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翅膀》後序文/心馨序
《隱形翅膀》采用一體兩翼格局,即三線並進式,一體指主體線,以時間順序為主體的一條主線,類似穿珍珠的一條彩線。兩翼指兩條隱線,一條夢想線(夢想之翼),一條愛之線(愛之翼),暗含隱形翅膀之意。三線剛好組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形象的天使。
《隱形翅膀》時間跨越60年,從一個側麵展現了祖國六十年來,發生的巨大變革,涵蓋範圍寬闊,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職業、婚戀等方方麵麵。
《隱形翅膀》中隱形之翼,采取了開放式的格局,沒有給隱形翅膀過多的轄製,因為翅膀是自由的象征,心馨也不想給它過多的限製。政治插上翅膀,可以使國家更強大,政治更清明;經濟插上隱形翅膀,可以使經濟騰飛,人民更加富裕;文化插上隱形翅膀,可以使文化更繁榮;教育插上隱形翅膀,可以使人類充滿希望,迎接新的曙光;職業插上了隱形翅膀,可以使職業人生更美好;婚戀插上隱形翅膀,可以使家庭更和睦,社會更和諧;科技插上隱形翅膀,可以使人類社會發生魔幻般的變化;火箭插上隱形翅膀,可以引領人類到太空遨遊;思維插上隱形翅膀,可以使人們的思維更開闊,視野更寬廣,迸發出無限的創意之光……
《隱形翅膀》分為三個篇章。上篇高考篇,中篇大學生活篇,下篇職業婚戀篇。從一個家庭開始,一點點展開……涉及老百姓的方方麵麵,從一個側麵展現了老百姓的精神風貌,謳歌新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教育方麵,截取了民辦教育的一個側麵,讚美這樣一群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奉獻青春的人們。在國家沒有一分錢資助的情況下,他們克服種種艱難,一步步的走來。王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遠赴重洋,求取真經,拋妻棄女盡二十年。在外國友人的一再挽留下,王玉還是選擇了回國。當覺得作為一個炎黃赤子,應該為祖國做些什麼。在公辦教育的推動下,呈現出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王玉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發展民辦教育,讓想上學的孩子都有學上。在應試教育的弊端逐漸顯現的情況下,那些高考失利者,被人們習慣性的扼殺了,人們稱他們為沒有出息的,被淘汰下來的人。有些所謂的失敗者,自暴自棄,自怨自艾起來,漸漸偏離了方向,他們就像跌斷了翅膀的天使,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園。麵對這樣的一種情況,王玉毅然決然的選擇走民辦這條路。當《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實施的時候,年過花甲的王玉,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老孫頭,一個優秀的副市長的代表,為B市的發展嘔心瀝血,終身未娶。其中比較關注的就是教育這一塊,B市的青少年犯罪率雖然有所減少,依然很不樂觀,為了這些迷途的孩子們,老孫頭憂心匆匆。棄官從教,踐行著自己的誓言。即使退休在家,依然體察民情。王玉的歸來,使他重振雄心,要放手的大幹一場。兩個人是好朋友,老同學,對於王玉的出國,他是心有疑慮的,他怕王玉會留在國外,背棄他自己一直以來的教育夢想。麵對世人的不理解,麵對公立學校的敵視排擠,他們茫然過,徘徊過。王玉依然超守他在牛棚時的悟出的黃牛理論,熱愛他的孩子們,給他們重塑希望。李孟有幸來到了王玉所創辦的學校就讀。沒有這樣的機會,李孟也不會去讀高中。當時農村很多孩子都出去打工,掙了不少錢回來。李孟也很羨慕他們,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應該和他們一樣,掙些錢,結婚,領著老婆孩子種地過日子,因為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
王玉學校的創辦,起初生源很少,社會上甚至把王玉的昱泉學校稱之為勞教所,勞改隊。昱泉的孩子們,像過街老鼠似的,從來不穿自己學校的校服,他們害怕公立學子歧視的眼光。社會上稱他們為社會的渣滓,一群烏合之眾。在王玉愛的陽光普照下,這些孩子們健康茁壯的成長了起來,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曾經有這樣的一個故事發生在昱泉,一個孩子的母親跪在王玉的麵前,希望王玉能夠留下這樣一個不爭氣的孩子,因為除了昱泉,沒有第二所學校願意收留他。如果對他放任自流,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捅出大婁子,對社會、他人造成危害。當時他父親在世的時候,都要掐死他。王玉對這樣的一個事件,感觸很大,更堅定了他把昱泉辦下去的信心。
在家庭方麵截取了李孟家庭的一個片段。李孟的爸爸李響受舅舅*時的牽累,被剝奪了讀大學的機會。漸漸的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自暴自棄起來。為了生存,他十六歲被趕出了家門,到異地謀生。什麼活都做過,通下水道、刮膩子、拎泥兜、抬棺材……李孟的媽媽李雲,一個對生活充滿陽光的人,走進了李響的生活。李雲成績很優異,重來沒有考過第二名,月月拿到獎學金。正是這樣一個學校的尖子生,在高考的人生道路上,出了車禍,可是她依然沒有向生活低頭,依然頑強的挺立著。李響也創過業,一次次的失敗,使他沉迷於牌場,不願醒來,一沉就是三十多年,曾經十六歲出來闖蕩的銳氣,已經蕩然無存。盡管這樣,李響心中還是有夢的,隻是這對翅膀失落的太久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