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許多十字軍在戰後返回家園,但也有若幹強悍的戰團留下來建立與歐洲相仿的封建王國。這些王國包括伊達沙國,安提阿諸侯國,的黎波裏國,耶路撒冷王國等等。
留在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統治者,在人數上遠遠落後於他們試圖要控製的穆斯林人口,因而采取興建城堡與雇請傭兵的方式掌控穆斯林。由於基督教徒經常在勝利後不分年齡、信仰或性別對居民進行屠殺,這使他們的名聲因而大壞。不斷有阿拉伯人前來報複。十字軍從他們安全的城堡基地出發,向入侵的阿拉伯人作出攻擊和攔截。敵我雙方以這種典型的遊擊戰對抗了近百年。法蘭克的騎士雖然強大但移動速度慢,而阿拉伯人盡管無法抵擋這些重騎兵的衝擊,卻能以輕騎加以包圍,使其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好在沙漠裏設伏來捕捉他們。
最終,由於十字軍的絕對人數太少,很難維持管轄地區的安穩,許多十字軍王國漸漸隕落。隻有部分十字軍王國曾經存在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學會了談判、妥協,並且挑撥不同的阿拉伯族群自相殘殺。然而一個偉大的阿拉伯領袖的出現後,統一了各個伊斯蘭教的族群,使得一切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這位領袖就是在1174年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的薩拉丁。
1147年,十字軍又第二次從歐洲出發了,但這次東征卻以徹底失敗告終;而穆斯林在偉大的領導者蘇丹薩拉丁的領導下獲得了統一。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敗十字軍並再次占領耶路撒冷。在另一個世紀裏,由於取得了一次罕有的短暫成功,歐洲人便數次矢言重新控製聖地和耶路撒冷。多達八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在遭到反擊敗陣之前,大多僅能取得沿岸地區以及內陸上的些許進展。兩年後十字軍國隻剩下3個;就在此時,歐洲又掀起了收複聖地與拯救耶路撒冷的運動。
第三次十字軍是由英格蘭、德國、法國三國的軍隊所組成的聯軍。但當德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死於西裏西時,德軍便撤回歐洲,隻剩英法的聯軍經海路到達聖地.他們在亞克登陸,再次攻下耶路撒冷。但不久之後,雙方領袖發生糾葛,法國國王菲利普二世因而率軍撤回,留下英國國王查理和他的軍隊,但因兵力薄弱,無法有效攻擊而撤退。此後,查理勉強地解救了十字軍國,並與薩拉丁定約,準許朝聖者自由前往聖城朝聖。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甚至沒能抵達原定地點巴勒斯坦,反而在維尼斯總督的領導下洗掠君士坦丁堡,為拜占庭帶來一次難以複原的無情打擊。在13世紀還有四次的十字軍東征,其中隻有第六次十字軍東征確實占領了耶路撒冷,但僅維持了短暫的時間。
最惡劣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是發動於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幾千名歐洲兒童遠渡至埃及的亞曆山大港,卻在那裏被出賣作奴役。
1291年穆斯林攻破十字軍所占領的最後一個城市,結束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係的惡化,同時也帶來了新文化的誕生。此外,由於很多領主陸續破產並在死後遺留土地給國王,造成了封建製度的衰落,不少農奴成為十字軍後不再回來。
十字軍遠征持續了將近200年,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不僅完全落空,而且由於其侵略暴行和本來的罪惡麵目,使教會的威信大為下降,後世史家評論說:“在某種意義上說,十字軍東征的結果要比失敗還更糟糕。”
●威尼斯與十字軍
威尼斯以水上城市而聞名,有著非常傳奇的曆史。它的成立可追溯到568年。當時,意大利的北部遭受了倫巴第人的侵略,於是無家可歸的難民便逃到威尼斯島來避難。這裏本來是一片沼澤,一點都不適合生存,然而卻可以保證絕對的安全。保命是最重要的,於是難民們決定在水上建造一個村落,他們將大量的木製支柱插往下土層,作為地基,再在上麵搭建房屋。
那時威尼斯人為抵抗貝賓三世的帝國擴展,而附屬於拜占庭帝國。然而威尼斯的勢力逐漸發展強大。到拜占庭帝國沒落之時,威尼斯的自治權漸增,最後取得了獨立,成立了威尼斯共和國。828年,聖馬可的遺體被商人從亞曆山大運至威尼斯後聖馬可教堂後,威尼斯的名字從此與這位教徒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