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高隆崗作為子孫聚居點也是事出有因。《諸葛氏宗譜》卷之十八中記錄了石門廩貢生①芷庭詩詠峴山詩:“斷崖千尺倚晴空,一望江山盡下風,拍手危亭長嘯處,恍疑身在碧霄中。”唐代詩人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留下名句:“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蘭溪市徐國平和陳星先生認為,諸葛青自壽昌遷居蘭溪峴山,或許事出有因。“蘭溪峴山與當年諸葛亮隱居的襄陽隆中附近的峴山同名,且風景秀麗,環境優越。……諸葛青有感於此,為紀念其先祖,選定峴山居住,可謂順理成章。”②

諸葛青六子中,三子承載派下最為昌盛。承載公從峴山徙居南塘水閣,曆經六世,至諸葛夢漕,於南宋理宗年間再由南塘水閣遷至葛塘,夢漕之孫諸葛大獅又自葛塘遷至高隆崗(今諸葛村)。對此,民國三十七年的《重建中庭記》裏記載:“……公生六子,名為大六支,樹大枝分,我□祖承載公行列第三,先遷南塘水閣,複又遷葛塘,逮我□祖大獅公,視地麵偏隅,規模卑狹,堪天道,輿地理,卜吉高隆上宅,聚眾於斯。”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青公生了六個兒子,其中第三子這一支子孫最為發達,家道豐裕。傳至二十七世諸葛大獅(寧五公)。寧五公是一位知天文、明地理、精通堪輿學的鄉間賢達,他認為原居地葛塘地勢狹窄,決計重選佳地。約在宋末元初(1280),經長時間堪查,選址高隆崗定居,高隆崗早在唐代就有王、章、祝等姓居民在此居住生活。諸葛大獅不惜重金購得,然後親自規劃,平墾丘窪,按先祖的“九宮八卦陣”圖式精心設計構建村落,是為諸葛村諸葛氏子孫的始祖。

《諸葛氏宗譜·寧五公遷居始末》記載了選址高隆崗的經過(如專欄03)。這段文字記敘的雖然有些神秘,但高隆崗自然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奇特確是事實。

寧五公學識淵博,且精通堪輿術,作為諸葛亮的嫡傳後裔,對其祖先的精神意誌及其名傳於世的八陣圖必定不會漠然處之。也許他深知八陣圖,久存弘揚祖先精神的意念,後經過反複勘察,發現高隆崗。高隆崗與峴山僅有數裏之距,而且高隆崗之名又與襄陽隆中臥龍崗諧音。高隆崗的整個地形像一隻金盆,中間低平,四周漸高,外圍八座小山崗層層環繞,至南往北依次有果合山、太公山、擂鼓山、經堂後山、祖宅山、老鼠山、老鷹嘴、寺下山、高隆崗等。八座小山崗連成弧形,成為天然屏障,將村莊團團圍起,村落地勢隱蔽,風光秀麗,奧妙無窮。有一條從建德天池山發源的石嶺溪,在村北曲曲折折流過,然後斜向正南,流經數十公裏注入蘭江。這種地勢結構合堪輿術之陰陽二氣,四周八座小山又暗合八卦方位,村東南方向有大片良田可供子孫耕種收獲,對子孫繁衍好處無窮。這是諸葛大獅不惜以重金購買高隆的原因。其時,諸葛亮十六世孫承載公派下人丁最為昌盛,又因善於經營中藥業,繁衍迅速,到元明之際,各分支係分居於蘭溪之高隆崗周邊的蕭宅、前宅、下宅、下田、塍等九個村落,高隆崗恰好處在九村的中心,且人煙鼎盛,名聲最大,自然眾星拱月,成為諸葛亮後裔聯係的樞紐和活動中心。諸葛村也成為交通要衝,人煙輳輻,商賈雲集,成為浙西重鎮。

諸葛村在元朝稱高隆上宅。居於此地的諸葛氏繁衍極快,經曆代構建,到明代中葉,諸葛氏已形成近千戶的大村落。到明朝末年諸葛村有了集市,諸葛氏也成為蘭溪名門望族,後裔為懷念祖先,逐以姓氏代替村落名,將高隆改稱為諸葛村。隨著子孫繁衍,經濟日漸富庶,民居建築越來越多,村落愈來愈大,但是其總體格局一直未變。至元代中葉,始遷祖寧五公建造大公堂,到明初洪武年間諸葛子孫又建造丞相祠,以後十八廳堂逐漸建成,諸葛八卦村的格局越趨明顯,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

諸葛村落的發展與該村的中藥業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諸葛子孫一直遵從“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祖訓。明萬曆年間,“一條鞭”賦役製度由實物改為征銀在全國推行,帶來了社會經濟的激烈變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這對水陸交通便捷、地理位置獨特且“自古盛產藥材”的蘭溪尤其是諸葛後裔來說無疑是個曆史性的機遇。從明代中葉起,諸葛氏後裔的中藥業不斷外拓到浙江省各地及東南沿海各省,乃至台灣、港、澳地區,從事此業者不斷增加,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獨領風騷數百年。明清兩代,因人口增長,當地農田已難以維持居民生活,大量外出經商開藥店,藥材生意更是興旺發達於一時。清代大戲劇家李漁就曾在諸葛滋樹堂派開設的江蘇如皋實裕藥店內當過學徒。隨著財富的增加,諸葛後裔攜帶大量資金回家置業,農民賺了錢,最大的投入莫過於營建家園,一時間,華堂大廈、廳堂樓閣遍地開花,到了清代康、雍、乾時期,村落內精致的大廈有200多座,兩進、三進、五進的廳堂共有十八處,號稱十八廳堂。廟宇四處,石牌坊三座,花園別墅二處,精致的民居建築環繞十八廳堂,鱗次櫛比。到了清末民初,各居民區更趨完善,村內也逐漸形成了以大公堂為中心的血緣中心和以上塘商業街為中心的業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