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何謂中觀應成派(1 / 1)

中觀應成派的思想,是佛教宗派內部最高的哲學形式。故此,我在這裏對本宗派之定義,以及對其基本的觀點,進行一些闡述與解釋。

一切事物的自然本性,不依賴於人的思維認識。是故,立論者不需要把一個立論與敵論雙方均可認同的理由作為“正量”,去推證“事物存在”的理由。而可以利用敵論者本人的論點,去指責敵論者所承認的“三相”(因明論式)的理由,讓敵論者本人推斷自己所立的宗,進而使其證悟到諸法性空的道理。此即中觀應成宗派之定義。

月稱菩薩在《明句論》(解釋中論)中說以推斷的方式,堅持自己所承認的理由,在任何時候,均會導致已所堅持的觀點更加偏執,而不會使辯論的兩方,達成一致的。故此,哲學上的推理,對證悟空性乃無濟於事。然而,諸佛為了幫助那些迷失了事物真相的眾生,便順應這些眾生,利用他們所認為的正確理念,進行循循善誘。”

月稱菩薩在這裏明確指出,利用他方的推論邏輯,可以攻破敵論者的觀點。但是,從自方心底裏所承認的觀點,就不能成為破斥他人觀點的理由。因此,月稱菩薩以流行於世的辯論形式為例,在《明句論》中繼續講到:“唯有自己的推論邏輯,方可攻破自身堅持的理由;而他人的推論邏輯,則無法使敵論者降服。一般而言,世間流行的辯論,有些是根據立論與敵論雙方,所共同承認的所謂的正量標準(這裏是指一切世間所見訂定的標準),作為中介的裁判,來判決雙方的勝負。然而,在其他一些情況之下,甲乙雙方辯論的勝負,則完全由自方承認的理由來決定,而非他方的推論邏輯來決定的。流行於世的辯論形式如此,因明正理中的推理邏輯也複如此。因為,唯有流行於世的概念,才適合應用在因明著作的論辯之中。”此即在《明句論》中,對中觀應成派所立下的最確切定義了。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道:“誠如前述,在立論與敵論,雙方共同承認的正量標準的前提下,立論者以自方承認的理由為依據,企圖利用他方,即敵論者所承認的三相理由,去攻破敵論者的觀點。很明顯,此即月稱菩薩所謂的中觀應成思想。”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這樣說,不接受自方承許的理由,而僅僅以他方承許(應成派不承認世見是正量,無法與他方立論進行辯論,故不立宗,就他許而破,稱為隨應破。),即敵論者一方所承認的理由,來激發敵論者本人的比量推斷,進而使敵論者本人,能夠證悟諸法無我的境界,此即中觀應成派。反言之,連思維概念中的一切法,也統統被否認的中觀論者,即為中觀應成派。在中觀應成派中,安立“二詩”的諸多殊勝方法,都是依據否認“思維概念”(世人見解)的實相來製定的(世間一切非正量)。

《入中論釋》中記載智者們肯定明白,在這部論著中,所出現的有關空性理論,以及為此所進行的辯論答複,在其他任何經典中是找不到的。”月稱菩薩在這裏清楚地指明了,他所信奉的中觀應成思想,與其他中觀的解注是完全不一樣的。就此,宗喀巴大師在《善言精論》中,點明了月稱菩薩思想的不共殊勝,他說在中觀應成派看來,不要說諸法沒有實相,甚至連常規意義上的思維概念,也沒有一個自性成立的實相。但是,這些假有的現象,卻存在於沒有自性成立的假相之上。”

西藏早期的學者們,曾稱中觀應成派為“極無住定的中觀派”。很明顯,此稱呼是根據聖天論師的《觀修菩提心的文稿》提出的。聖天論師說通過空性、真實性、究竟性等名目繁多的同義名稱;通過幻化、夢、水月、彩虹等無數的理喻;通過各種各樣的善巧方便之道的佛陀,企圖描繪出不定住於有無二邊的中觀之道。”

在阿底峽大師的論著中,也稱中觀應成派為“極無住定的中觀派”。為此,宗喀巴大師及其兩位徒弟的著作中,均沒有提出任何的異議。盡管有些學者認為,聖天論師的著作,非他本人所造。但是,這是一種沒有任何理由的假說。很顯然,雪域藏地的所有大師們,以及本派(格魯派)的曆代賢哲們,都認為聖天論師對中觀的描述,是最真切的準則。

跟中觀自續派不一樣的是,一般的中觀論著,沒有對中觀應成派進行內部區分;宗喀巴師徒的著作中,也不曾對中觀應成派分類過。由此可見,中觀應成派內,並無任何支係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