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千字文》文句(2)(2 / 2)

據《旅遊攬勝》裏記載:“至宋代,郡守朱處約在秦始皇、漢武帝求仙的地方,建立起了蓬萊閣,人們稱為蓬萊仙閣。”顯然,至宋代,人們為了實現以前的那種虛無漂渺的一種美好願望,就在秦始皇、漢武帝祀神求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蓬萊閣。

蓬萊閣,在今山東蓬萊縣城北一公裏處的丹崖山巔。它創建於北宋嘉祜年間(1056~1063),明代擴建,清代重修,高15米,重簷八角,繞以回廓,上懸蓬萊閣金字匾額,為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

蓬萊閣南,有三清殿、呂祖殿、天後宮、龍王宮等,高低錯落,與蓬萊閣渾然一體,統稱為蓬萊閣。它修建在丹崖山巔處,下臨大海,殿閣淩空,雲煙繚繞,故稱仙境。

三神山與五嶽被合稱為三山五嶽。虛天漂渺的三神山被物化為人間的蓬萊閣後,古往今來,不知吸引了多少名人前往尋訪仙跡。如著名大詩人蘇東坡在《海市詩》中說: “東方雲海空複空,群山出沒空明中,蕩蕩浮世生萬象,崆有貝闕藏珠宮。”不僅如此,在蓬萊閣東蘇公祠內,至今尚有蘇東坡的“海市蜃樓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的石刻楹聯。

三神山的名氣越來越大,久而久之,人們逐漸將它與我國著名的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並列一起,統一合稱三山五嶽了。

4.秦始皇統一錢幣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社會許多方麵都進行了統一改革。其中改革錢幣的這一重要內容,在中國曆史上來說,亦是一重大貢獻。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社會上流通使用的錢幣比較混亂,亦不統一,刀幣、布幣、貝幣、圜錢等等在社會上都被流通使用著。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則下令廢除貝幣、刀幣、布幣等,而實行新的一種“半兩”錢,作為全國統一的錢幣。

所謂“半兩”,是指鑄幣的重量,並以此將這種鑄幣名曰為“半兩”。以我國古代衡製十六兩為一斤的重量單位來說,“二十四銖為兩。”(《漢書·律曆誌上》)就是說,秦始皇統治的時期,社會上普遍流通使用的鑄幣,每一枚“半兩”,鑄幣的重量為“十二銖”。

後來,到漢高祖劉邦統治的時期,社會上流通使用的鑄幣,雖然已經陸續減輕重量,但仍然被人們稱作為“半兩”。

比較典型的例子,如高後(呂雉)二年(公元186年)將“半兩”鑄幣的重量,則減輕為“八銖”;文帝(劉恒)五年(公元175年)將“半兩”鑄幣的重量,則減輕為“四銖”。

不僅如此,民間私鑄的“半兩”,則減輕得不足一銖,因甚輕薄如榆莢,故被人們稱作“榆莢半兩”,或者叫“英錢”。

秦始皇統一社會上流通使用的“半兩”鑄幣,一直被沿襲使用到漢武帝(劉徹)元獰五年(公元前118年)才被廢除。漢武帝元獰五年下令廢“半兩”錢,而實行“五銖”幣。

5.秦始皇與隸書、楷書

程邈始創隸書的傳說。程邈為何許人呢?程邈,字元岑,秦下杜(今陝西西安南)人。《太平廣記》裏記載:

“按隸書者。秦下邦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為縣吏。始皇幽係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禦史。以奏事煩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日隸書。”

另一段文字,則是:

“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篆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禦史。名為隸書。”

程邈始作隸書的另一說則是:因秦時政權集中(中央集權製),文書事宜特別繁多,小篆書寫不方便,胥吏在抄寫時應用一種簡易的書寫體;程邈把這種來自民間書寫體加以搜集和整理,成為隸書。所以,後世就逐漸出現有程邈造隸書的傳說。

秦始皇車刑始創楷書的王次仲。王次仲為秦時上穀之地入,即治所在沮陽(今懷來東南)。《太平廣記》裏對王次仲首創楷書及被始皇車刑治死前的基本情況作了記載:“按八分[因“字方八方”,故名]者,秦時人上穀王次仲所作也。王愔雲。王次仲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始皇得次仲文。簡略,趕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製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飛去。”

王次仲雖然被治死了,但始皇卻治死不了他首創的八分楷書。民間黎民百姓們傳說:始皇下令製檻車將王次仲送去後,則立刻變化出了一隻“大鳥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