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博鼇論壇上,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在題為《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的演講中首次提出“和平崛起”的概念。此後,“和平崛起”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中國一些智庫、戰略家在闡釋、宣傳和平崛起理念上做了很多工作,也有相當大的成效,但仍沒有打消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對中國未來的疑慮。
按照傳統的國際政治理論和曆史上一般大國崛起的規律,一個大國經濟上的強大幾乎必然導致軍事擴張和政治霸權。盡管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也一直在踐行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的外交理念。但國際社會對日益強大的中國的未來走向依然存在著矛盾的心態。90年代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伴隨著中國國力的進一步增長,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大國和周邊國家的輿論中,卻不斷地將一係列不合理的要求和條件強加給中國的“和平崛起”,並試圖用它們杜撰的“和平崛起”話語體係圍堵和綁架中國外交,於是,中國“傲慢論”、中國“強硬論”、中國“經濟威脅論”、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環境威脅論”、中國“人口和糧食威脅論”、中國“海軍威脅論”、中國“環境威脅論”、中國“網絡威脅論”、中國“經濟責任論”等不同變種和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不時出現。這些反華輿論產生的影響力,削弱、損毀、抹黑、醜化了我國國家形象,不利於我國的和平發展。
本書以中國的“和合”文化淵源為脈絡,通過對各種形式“中國威脅論”的駁論和“文化軟實力”的相關論述,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層麵較為全麵地闡釋了“和平崛起”的國家戰略,有利於加深對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理解,從而為中國“和平崛起”營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
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和影響,與這個國家的曆史傳統是分不開的。中國曆代王朝都希望並且滿足於受到外國的朝貢,而將外國納入自己的直接統治下的行動並不突出。600年前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弘揚天威”,而不是為了占領殖民地和掠奪財富。近現代的曆史上,盡管中國與周邊國家也曾有過戰爭,但從戰略上看,中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禦,而不是為了擴張和掠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曆史、文化和國情,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國家都不能將自己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推而廣之。堅持發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樣性,才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別國對自己發展道路的選擇。
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人類發展史上新的偉大探索和實踐,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真誠希望國際社會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傳統,尊重中國人民對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和社會穩定的珍視,相信中國人民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誠意和決心,支持而不是阻礙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麵對自己實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擔負更大責任的期待,中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路也很長。
本書有關材料及數據均出自國家正規報刊和權威媒體網站。引用數據和相關論述如有錯誤之處,均以我國官方發布材料和國家權威報刊為準。敬請讀者批評並指正。
由於此書涉及許多國際政治方麵的內容,我多次向有關學者和專家請教。現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輯思老師的多次指導;韓國國際政治領域著名學者、青瓦台總統府對外戰略秘書金泰孝和韓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韓國韓中政經文化研究院理事長李映周博士曾提出許多修改意見和建議;中共山東省威海市委外宣辦、威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邢奎科長也做了大量協助工作。在此一並表示衷心感謝!
是為序。
趙姍姍
2011年12月於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