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物阜民豐古池陽關中重鎮新三原(1)(1 / 2)

三原:美麗的家園

文\劉濤

你從千年曆史中走來,

秦風唐韻寫滿文明山川。

鄭國渠孕育千頃良田,

城隍廟巍然天地之間。

百年救亡風雲變幻,

紅色星火燃遍莽莽山塬。

“四大書院”墨香依然,

重教興學代代相傳。

啊!古老神奇的三原,

我魂牽夢繞的美麗家園!

千年不變的是對你的情感,

永永遠遠的是對你的眷戀。

三原啊三原,

我魂牽夢繞的美麗家園!

你從改革開放中走來,

和風惠雨澤潤秀美山川。

爭當排頭率先發展,

城市新區崛起清河兩岸。

統籌城鄉科學發展,

新農村建設熱火朝天。

教育優先均衡發展,

於右任故裏輩出英賢。

啊!現代文明的三原,

我魂牽夢繞的美麗家園!

千年不變的是對你的情感,

永永遠遠的是對你的眷戀。

三原啊三原,

我魂牽夢繞的美麗家園!

縣委書記劉濤同誌的詩作《三原·美麗的家園》高度概括和讚美了三原的人文精髓(sui),社會的發展進步,彰顯了三原特有的文化魅力。

三原位於八百裏秦川腹地,灌溉便利,土地肥沃,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稱;因其境內有孟侯原、白鹿原、豐原而得名。三原是陝西“一線兩帶”開發建設的經濟腹地,是省會西安的北大門、“西安成陽經濟圈”的北副中心。南距西安、西南距成陽、北距銅川均約30公裏。西銅一級公路、107省道、隴海鐵路穿境而過,西南距西安成陽國際機場22公裏。自古以來,三原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獨具魅力的人文元素而馳譽華夏。

三原境內有清峪河、濁峪河、趙氏河三大水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地勢北高南低,以四十裏原坡為界,北部為黃土台原區,南部為涇渭衝積平原區。按水利條件分為大灌區、小灌區和原區。全縣總麵積577.4平方公裏,轄10鎮4鄉205個行政村,人口41.23萬,耕地麵積53.44萬畝,縣城麵積10平方公裏。境內有漢、滿、蒙古、回、藏、維吾爾、俄羅斯、苗、彝、壯、朝鮮、土家,白族、納西、達斡爾、錫伯等16個民族和睦相處。

三原曆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1958年文物普查時,在嵯峨鄉楊杜村、洪水鄉嶽村和馬額鎮南韓村,先後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使用過的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相傳黃帝曾鑄鼎於嵯峨山,《詩經》即有先民獫狁(xianyun)族活動的生動記錄。秦漢以來,三原長期為京畿(ji,國都附近的地區。)之地,因受鄭國渠、漢白渠灌溉之益,民殷物阜(fu),三原被譽為“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的壯縣,是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明清時期,縣城發展成東連晉豫,北通延榆,西達甘涼的貿易集散地,實為渭北商業中心;明洪武二年(1369)始興縣學,並在明清時期成為陝甘乃至西北地區文化教育中心,時有“小長安”之稱。唐高祖李淵的獻陵、唐敬宗李湛的莊陵、唐武宗李炎的端陵均位於三原縣。三原縣文化積澱深厚,唐衛國公李靖,明吏部尚書王恕、工部尚書溫純,清代“天下第一長聯”的作者孫髯(ran),近代的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師於右任以及當代書法名家劉自櫝(du)、謝德萍等名人輩出,精神風範,影響深遠。

民國時期,本縣經濟、文化發達,革命思潮活躍。靖國軍三原樹幟威震西北,武字區星火燎原光耀史冊,為本縣贏得渭北民主革命發祥地的殊譽。1926年秋,從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歸來的喬國楨(zhen)到武字區進行革命活動,建立了以武字區為中心的中國共產黨組織,並組織了農民赤衛隊、災民自救軍與遊擊隊。1928年4月,在中共陝西省委的領導下,黃子文等人組織武字、心字、軍字等區農民舉行交農運動,取得了勝利。這年5月,為配合渭華暴動,發動了武裝圍城鬥爭,揭開了創立渭北革命根據地鬥爭的序幕。1932年,武字區成立了渭北蘇維埃政府。武字區黨組織先後護送劉少奇、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安全通過敵封鎖線;為組建紅二十六軍,保衛陝甘寧邊區,做出了重大貢獻。先後有黃子文、孫平章、馬誌舟、金裏科、王宏等118名同誌為革命壯烈犧牲!黨的一些領導同誌,如劉誌丹、李子洲、魏野疇、習仲勳、史可軒等,都曾在此從事過革命活動。

建國後,三原縣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均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縣委、縣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銳意改革,科學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村實行聯產承包,開展多種經營,農業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湧現出一批聞名遐邇(xiaer)的實業公司和優秀的農民企業家。全縣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城鄉居民年純收入都有大幅度的增長。與此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可喜成就:“五好家庭”活動在省內率先開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教育奠基、科技興縣已成共識;擁政愛民、擁軍愛民蔚然成風。本縣先後榮獲“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陝西省“軍民共建文明縣城”、省級“曆史文化名城”、“陝西省教育強縣”、“陝西省通村公路建設先進縣”、“中國書法之鄉”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