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隨著萬鋼、陳竺兩位非中共人士出長科技和衛生部,中國正在開啟一個學者從政的新時代。在中國改革曆史上,萬、陳以非中共身份出任政府部門的正職,預示著中國幹部製度變革的新方向。可以說,這也是中國社會近年來在政治改革方麵邁出的重要一步,國內外輿論對此評價甚高。
丁:中國社會各界正在形成新的改革觀,就是承認改革是漸進的,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此次萬鋼和陳竺出任政府部門的正職,可以看成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收獲。
謝:在中國現代曆史上,學者從政曾有過一些具體的事例。無論是北洋時期還是國民政府時代,學者從政曾經是中國政治文化傳統中的一個重要經驗。對此研究曆史的人有正反兩方麵的評價,但不管從哪方麵說,學者從政是現代行政的一個基本方向,中西方大概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中國幹部製度的變革,順應了這一曆史趨勢,可以設想,積累一段時間後,在這方麵的步子會更大。
丁:此次萬鋼、陳竺出長科技、衛生兩部,它的意義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我們知道,改革開放初期,曾一度有過幹部革命化、知識化和年輕化的提法,事實上,當時確實也有相當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從政。有人一度把當時這種現象中的個別學者當官,認為是學者從政。但如果細加分析,隻有萬、陳此次的經曆,才可以看成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者從政。因為現代幹部製度中,有比較嚴格的學曆要求,沒有學曆者從政已極少見,所以高學曆者從政,還不能認為就是學者從政。過去把有高學曆的人當官,認為是學者從政,其實不很準確。萬鋼、陳竺的經曆中有這樣的特點:一、本人在專業上有公認成就,二、基本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從政經曆,三、有顯著的留學歐美教育背景,四、明顯的非中共背景。
謝:在改革開放曆史上,曾經也有過一些學者教授進入黨務部門工作的例子,比如早年王滬寧以複旦教授、夏勇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身份從政,都為人熟知。但他們的去處主要是黨務係統,而他們本人也具有黨員身份。萬鋼、陳竺不同,他們本身是專家,又是非中共人士。
丁:由學者從政到專家治國,這是中國政治體製變革中一個較為清晰的思路。雖然步子還不是很大,但畢竟走出了這一步,顯示了新時代執政黨的自信心和使命感,表現了團結社會一切力量為國家富強盡力的寬廣胸懷。
謝:在學者從政的觀念中,人們一向的習慣是看重學者的專業,此次萬鋼、陳竺的專業背景,開啟了中國政府學者從政的新格局。但在學者從政的觀念中,人們還有一個期待,就是更希望那些具有法學、經濟學、曆史學、教育學、藝術學等人文背景的人士,能在對口的部門發揮作用。除了專業背景明顯的部門外,像文化、教育、財政、審計等部門,也期待“學者從政”。
丁:1948年,國民政府經濟最壞的時候,胡適曾向當時的行政院長翁文灝推薦了三個經濟學家,一個是吳景超,一個是蔣碩傑,還有一個是劉大中。雖然這三個年輕的經濟學家後來沒有得到翁文灝的重用,但胡適期待學者從政的苦心還是非常有意義。後來在台灣的經濟起飛中,蔣碩傑、劉大中都起過重要作用。
謝:學者從政和一般意義上的為政府決策提供谘詢不同,它是學者用自己的專業和實際責任結合的實踐行為。在後發的現代化國家中,政府行政人員由政工幹部向專業人士過渡是一個基本趨勢。早年台灣的經濟發展中,也曾出現過大量有留學歐美背景的專業人士。中國改革開放近30年過程中,積累了相當一批具有良好專業教育背景的學者,他們在中國社會未來的變革中,將發揮重要作用。萬鋼和陳竺的經曆說明,由學者從政走向專家治國的時代正在悄悄到來。
丁:中國改革是由上而下的,此次萬鋼、陳竺的從政,也是由上而下的。可以預測,此後地方上也會出現更多類似的情況。既然非中共人士可以出任中央政府部門的正職,以後非中共人士出任省市長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