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麗婭也被丹特斯的魅力所吸引,所以對於他的瘋狂追求不但不加以阻止和拒絕,反而還愉快地接受了。於是,關於娜塔麗婭與丹特斯之間的流言便逐漸流傳開來。
1836年11月4日,普希金收到一封用法文書寫的匿名信,裏麵裝著所謂的“綠帽子協會”寄給他的成員證書。證書上麵寫道:綠帽子最高勳章獲得者、騎士團長及騎士們會聚勳章局,在尊敬的納雷什金主席主持下,大家一致同意任命普希金為主席的助手和獎章史研究家。落款是:常務書記—波爾赫。與此同時,普希金的一些好友也收到了同樣的匿名信。頓時,整個聖彼得堡都知道了這件事情,普希金也成為了上流社會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並且還有人當麵嘲笑他。
普希金被這種羞辱性的匿名信激怒了,經過調查後,他知道這封信是由丹特斯的義父、荷蘭駐俄國大使蓋克恩男爵策劃的。於是,普希金給蓋克恩男爵寫了一封信,他將滿腔怨恨發泄在了信中,言辭激烈,並且充滿了質問和謾罵。在接到普希金的謾罵信之後,蓋克恩男爵便鼓勵丹特斯與普希金決鬥。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和榮譽,同時也為了捍衛妻子的榮譽,普希金決定選擇以中世紀決鬥的方式來結束他和丹特斯之間的恩怨。
決鬥的日子定在了1837年1月27日,地點選在聖彼得堡的小黑河畔,普希金還請來了他的朋友丹紮斯做公證人。決鬥的方式為:雙方在十步的距離內射擊,並且在第一次雙方都沒有射中對方之後,決鬥再重新開始,直到有一方倒地為止。在丹紮斯的公證下,丹特斯獲得了首先開槍的權利,當槍聲響過後,普希金腹部中彈倒地。兩天後,便撒手人寰了。
普希金死後,人們在悲痛和惋惜的同時,紛紛要求嚴懲凶手。於是總檢察院迅速對案件展開了整理,與此同時也收集了各級軍官的意見。軍事審判委員會對於如何判決決鬥人員產生了一些分歧,一些人認定丹特斯中尉和丹紮斯中校有罪,應該依法判處絞刑。最後,總檢察院判定,丹特斯因挑起決鬥和謀殺,被剝奪其官職和貴族稱號,降為列兵到軍中服役;普希金自身的犯罪行為應與丹特斯一樣受到懲罰,但因其死亡,就免於懲罰;而丹紮斯也因為對非法的決鬥未加製止,而被軟禁了兩月。據說沙皇在普希金的案件中曾經作過批示:“準此(總檢察院所作結論),但丹特斯並非俄羅斯臣民,應扣留其軍官證,由憲兵將其驅逐出境。”
普希金的英年早逝震驚了俄國人民,而案件的判決結果也讓人們開始思考,難道這位天才詩人真的死於情場上的決鬥嗎?這背後是不是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一些專家在對史料進行詳細研究後,指出普希金並非死於決鬥,他的死可能是一個陰謀,而真正的幕後凶手就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據說,普希金的妻子非常美麗迷人,普希金的好友曾經這樣描述過娜塔麗婭:“她是真正的美人,甚至是從最靚麗的女人中挑選出來的女人也要在她的麵前黯然失色。當時彼得堡沒有一個年輕人不對她暗暗地戀慕著,她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女子,她美麗的姿色具有無堅不摧的魅力。”所以,尼古拉一世也被娜塔麗婭的美色所傾倒,並且想將其占為己有。於是他便指使丹特斯公開引誘娜塔麗婭,並且故意激怒普希金,使其與他決鬥,然後乘機將他殺掉。與此同時,沙皇尼古拉還在上流社會大肆宣傳,使得普希金的名聲大損,最終決定與丹特斯決鬥。據說,後來在俄羅斯國家軍事曆史檔案館中發現的一批檔案,也證實了在普希金的死亡事件中,沙皇宮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卷檔案名為《禦覽軍事司法案件報告:1837年2月到4月》,是1837年俄國總檢察院、最高軍事法庭呈送沙皇尼古拉一世關於普希金與丹特斯決鬥事件的材料。不過也有人說,當初是沙皇下令處死普希金的。
普希金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突然死亡,雖然凶手受到了懲罰,但是人們卻一直心存疑惑,到底誰才是殺害普希金的真正凶手。
巧合的是,普希金的死竟與他的詩作《葉甫蓋尼·奧涅金》如出一轍。《葉甫蓋尼·奧涅金》中詩人連斯基因女人而與無賴葉甫蓋尼·奧涅金決鬥,最終,奧涅金殺死了詩人。詩人萊蒙托夫的經曆和命運,又與普希金極為相似。在普希金去世後不久,萊蒙托夫寫了《詩人之死》指出沙皇政府為罪魁禍首,而萊蒙托夫最終也死於決鬥。
尼古拉一世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維奇,是俄羅斯帝國的第十一位皇帝。1825年,貴族軍官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尼古拉對其采取嚴厲鎮壓措施。此後他加強對自由思想和革命運動的鎮壓,設立了秘密警察第三廳。尼古拉把農奴製度改革限製在不與貴族利益發生衝突的範圍內,實施了幣製改革、法典編纂事業和國有農奴管理方式的改革。對外繼續推行神聖同盟的宗旨,鎮壓歐洲自由主義、民族主義運動。1849年,尼古拉一世應奧地利帝國的請求,向匈牙利派出10萬人的軍隊,鎮壓了匈牙利爭取獨立的起義。在對內政策上,文化方麵主要是采取鉗製措施。